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书籍推荐民俗礼仪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书籍推荐民俗礼仪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风俗礼仪书籍?
书名《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风俗礼仪》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风俗习惯的传统,丰富的风俗礼仪或由历代统治者制定,或由百姓约定俗成,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俗文化,成为了老百姓彼此沟通情感的纽带和彼此认同的标志。书稿精选收录了八大类280个经典风俗礼仪,涵盖面较广,兼顾了知识性、趣味性,又辅以相关知识链接和精美图片,更增加了它的可读性。尤其对于青少年了解传统习俗传统文化大有裨益。
民俗礼仪红事全书内容?
《民俗礼仪红事全书》是一部介绍中国传统民俗礼仪的重要著作,包括婚礼、丧葬、生日、满月、百日、赏月等重要场合的礼仪和习俗。该书详细讲解了各项红事的起源、历史演变、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精髓。通过学习和传承这些民俗礼仪,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民俗礼仪红事全书》是一本介绍中国传统婚礼习俗的大型百科全书,包括婚前准备、婚礼仪式、婚后生活等方方面面。全书内容详实,涵盖了中国各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婚俗习惯,包括婚礼的起源、历史演变、婚礼所需用品、主持程序、婚礼歌舞、婚礼饮食等方面的知识,还介绍了婚姻家庭的道德规范和传统观念。该书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婚俗习惯的重要参考书籍。
什么是礼仪民俗?
民俗,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早已存在。在我国古籍记载中,早就出现了“俗”、“风俗”、“习俗”、“民风”等词汇,其含义主要是指“民众的知识”。民俗的英文为Folklore,于1945年由英国考古学家威廉•汤姆斯提出来,意为“民众的知识”或“民俗的学问”。这一术语已为国际学术界通用。礼仪民俗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物质民俗礼仪。
它包括居住(建筑)礼仪、服饰礼仪、饮食礼仪、生产礼仪、技术礼仪等;
2、精神民俗礼仪。
它包括宗教礼仪、信仰礼仪、礼仪禁忌、民间文学、民间艺术、体育活动中的礼仪等;
3、社会民俗礼仪。
它包括家庭礼仪、节日礼仪、人生礼仪、组织礼仪、社会活动礼仪等。
家庭礼仪的典故和民俗?
以下是其中一些典故和民俗的例子:
1.《尚书》中的《大禹谟》:大禹立夏后氏族制度,规定了家庭礼仪和尊卑之序,强调了家庭中的敬爱和尊重。
2.《周礼》中的《士人之事》:详细规定了家庭礼仪的各个方面,包括祭祀、宴飨、嫁娶等仪式。
3.传统婚礼:婚礼是家庭中重要的仪式,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民俗习俗,如过门、拜堂、喜宴等。
4.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人们会贴粽子、赛龙舟、佩戴艾草,这些都是传统民俗习俗,以祈求家庭安康和驱邪避灾。
人死后发丧到底有些啥礼仪?比如头七,拦社等,指南方习俗哦?
咱们来说说南方的殡葬习俗吧!
人死后至少要挺三天这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习俗,据说是希望死者还能复生。三天还不能复活,希望就彻底破灭了。而到了近代,一般都在“终七”后入葬。人们认为 ,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会结束。
而关于这个“做七”各地方也不一样,在广州一带,旧丧俗中的第五个七天,必须由外嫁女回来,这一天的费用完全由外嫁女负担,如果死者没有外嫁女,就由外嫁的侄女或侄孙女来做。人死后的第一个七天、第三个七天和第七个七天,叫做"大七"。在这一天祭奠中有"走七"的习俗,就是说在这一天的祭奠中,外嫁女儿和媳妇们,每人各自提一只灯笼,在规定的仪式中飞也似地赛跑,争取第一个跑回家,俗称"争英雄",认为这样死者灵魂能庇佑降福。因为人们认为人虽然死了,但灵魂仍然和活人一样有情感。
在浙江一带,主持"做七"各有不同。杭州地区女婿来操办"五七"而在临安和宁波等地方,则由女婿做"六七"。在"五七"的前一夜,很多地方都流行搭"望乡台"。传说,死者只到那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就会在阴间里登上"望乡台"眺望阳间的家室,会见亲友。杭州人习惯在台上放置一件死者的衣衫,上面罩把伞。而苏州一带的地方,在这一天的五更时分,子女们打开大门向西连续大喊三声:"某某回来吧!"然后向灵前痛哭,同时端上事先准备好的酒菜,设奠祭祀,叫做"五更夜饭",这个仪式就是"喊五更"。天亮之后,丧家就请店事先用花纸扎一座住宅,门窗、厅堂、庭栏、井灶等十分齐全,给人观赏之后,用火烧尽,据说这样可以使死者在阴间有房可住,这叫做"化库"。现在则把纸糊的家电焚化给死人,好让死者在阴间也过上"现代化"的生活。到了四十九天,便要做"断七"。断七过后就出了孝期,丧家都很看重。亲朋好友参加"断七"礼仪活动。"断七"这一天,请道士和尚来做道场,美其名曰"保太平"。因为这一次则是为活人祈祷。念经拜忏之后子女们便脱下丧服,换上常服。
在中国南方一些民族中,"做七"期间还有一种"娱尸"的习俗。土家族在留置灵柩期间,每十二天举行一次隆重的守灵仪式,本村和外村的青年男女聚集在丧家的房屋后,吹拉弹唱,跳丧舞,借以谈情说爱,选择对象。跳丧舞,又叫做"散忧祸"、"打丧鼓",它是土家族祖先巴人早在两千多年多年以前发明的一种民族舞蹈,后来土家族的子女们就一代一代地把跳丧舞传承了下来,流传至今。人死以后,尤其是长辈百年归天以后的第一个晚上,丧家就开始了这种跳丧舞的活动。被请的歌师傅一人击鼓领唱,还有两人帮和,边歌边舞,围着棺材一跳就是几个通宵。跳丧舞是要给死者家属减轻悲痛,解除忧闷,以达到哀而不悲,伤而不痛的目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书籍推荐民俗礼仪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书籍推荐民俗礼仪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