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推荐的解剖书籍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推荐的解剖书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人体结构书推荐?
我推荐《Gray's Anatomy: The Anatomical Basis of Clinical Practice》。这本书是人体结构领域的经典之作,以其详细的插图和深入的文字对人体结构进行了全面的解析。
该书从头骨到脚趾,涵盖了骨骼、肌肉、神经、血管、器官等各个方面的结构和功能。
作者运用清晰的语言和精确的解释,使复杂的解剖学概念变得容易理解。
这本书结合了科学性和临床实用性,适合医学生、医生以及对人体结构感兴趣的人阅读。无论你是医学专业还是普通读者,这本书都会为你带来深入且全面的人体结构知识。
中国古代解剖学著作有哪些?
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300-200年)《黄帝内经》记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尸可解剖而视之…”。2000多年前,我国医学家以对尸体进行解剖工作的记录。
两宋时代,曾有尸体解剖的记载和《五脏六腑》、《存真图》的绘制。宋慈著《洗冤集录》(1247年)广泛的描述解剖学知识。
清代道光年间,王清任(1768-1831年)编著《医林改错》。描述人体各器官系统的解剖学知识;对骨骼和内脏的记载非常详细,对古医书中的错误进行订正。
五代道士烟萝子绘制于公元944年以前的《内境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人体解剖图,为后世解剖图的蓝本,其内容与现代解剖学大致吻合,这是中国解剖史上的一大成就。
中芦滑国解剖史上最值得称道的是宋代吴简的《欧希范五脏图》和杨介的《存真环中图》。国内外学者搏羡普遍认为解剖图最早出现在宋代,“宋代以前……有说无图。而后发现,《道藏》中所收的烟萝子《内境图》,不仅年代较早,而且内容较后世解剖图更为原始,堪称是我国现基哗拍存最早的解剖记载。
著名医书《黄帝内经》开始正式记载人体解剖。“解剖”"两字最先在《灵抠·经水篇》中出现,“若夫八尺之土,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大数。
二千多年前的中国医人,开创了解剖尸体的先例。《内经》中的《肠胃篇》、《经筋篇》、《骨度篇》、《脉度篇》等,都是记述解剖学的专章。其中对人体骨胳、部位、脏腑、血管等,均有长度、重量、体积、容量的详细记载。书中一些解剖学的名称,主要脏腑的命名,到现代还在运用。
《内经》中的《灵枢·肠胃篇》,叙述了消化道中各个器官"唇至齿长九分,口广二寸半,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咽门重十两,广一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胃纤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这里说明古人已注意到口、唇、齿也是消化道的重要部分。
同时,该书对胃肠道的形状,描绘得也十分细致。小肠(指十二指肠和空肠)后附脊,左环回迭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回运环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三尺。回肠(其中包括结肠上段)当脐左环,回周叶积而下,回运环反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广肠传脊(指乙状结肠和直肠),以受回肠,左环叶脊上下,辟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肠胃所入至所出,长六丈四寸四分,回曲环反,三十二曲也。”书中消化道长度的记载,和近代解剖学的记载,基本一致的。
古人对血液与心脏的关系已有所认识,“诸血者,皆属于心”指出血液是受心脏控制的。“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这段记载表明当时人们已意识到血液的流动是周而复始,如环之无端。事实上已经包含有血液循环的概念。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推荐的解剖书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推荐的解剖书籍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