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书籍推荐美国青年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书籍推荐美国青年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美国年轻人喜欢玩什么?
美国年轻人经常参与的活动:
1.滑板比赛:滑板运动在美国相当活跃,文化悠久,是一群酷玩派的聚集活动,年轻通过比赛滑板的难度和姿势花样展现自我的魅力。
2.涂鸦:在美国涂鸦文化源远流长,更是一种现代艺术,大部分年轻艺术家组织起来,通过涂鸦的方式宣传思想和美学。
3.短片拍摄:拍摄短片随着技术的发展,年轻人可以用跟便捷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生活和想法,美国许多年轻的视频博主通过拍摄自己专业的***获得不少的人气和粉丝。
4.街头表演:千万不要以为跟中国的乞讨一样,在美国,甚至是年轻人在学业***期抱着一把吉他,出于对音乐的热爱,在街头进行表演,非常生趣各异。
5.科技发明比赛:这项活动一般在大学内举行,美国大学期间举办的科技发明比赛,通过决出最突破,最创意的作品,寄予学生奖学金,非常热闹。
6.音乐节:美国各种大大小小的音乐,可能是吸引年轻人参加最多的活动,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家,为美国流行文化带去了丰富的艺术。
1936年六月一位名叫什么的美国青年***访陕北苏区后?
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记者。
斯诺是一个正直、正义、爱好和平的美国青年。1928年来到中国,任殴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1936年6月,在***的安排下,冲破层层阻扰,首次访问了陕甘宁边区,拜访了许多***领导人,目睹了***领导下的人民和军队的精神面貌。并于1937年写成了《西行漫记》一书,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周总理等领导人的形象,让中外读者,看到了红星照耀下的中国。
诺斯初到中国时,曾给自己取了个汉文名字:施乐,并一直使用。胡适先生等翻译《西行漫记》时因不知情,而译作:斯诺,并一直沿用下来。
1936年6月3日,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作为第一位西方记者启程奔赴陕北苏区***访。经三个多月参观***访,斯诺写出了震撼世界的历史篇章——《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该书真实记录了作者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即后来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访的所见所闻,是第一部忠实报道红色根据地的长篇作品。
斯诺曾在窑洞前为毛泽东拍摄了一张头戴八角红军帽的历史性照片,首次刊登在当年11月14日的《密勒氏评论报》上,以后大量发行。这张照片一直为我国人民所喜爱。而这张照片中***戴的红军帽,其实是红军配发给斯诺的,因***的军帽太旧,为了拍照效果斯诺就将自己的军帽借与***戴。这顶军帽现保存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它见证了斯诺与***的革命友情。
美国青年的中文学习的如何?
Kathy是个华裔女孩,我第一次见她时,她除了能听懂简单的中文,可以说一句中文都不会说。不过就在不久前的圣诞节期间,当我再见到她时简直吃了一惊:如今已经是斯坦福大学大二学生的她,不仅模样出挑得更加漂亮,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让我这个略带山东口音的中国人也自叹不如。
Kathy的爸爸是我的高中同学,1990年去的美国,现在是硅谷附近一家知名公司的技术高管。两个孩子都在美国出生,不仅从小就对中国语音言文化缺少认同,就是国内的环境也很不适应,记得以前同学回国时很少带孩子回来,问起来总说国内空气不好,孩子回来就闹病。我当时就觉得这样下去孩子们和祖国的联系就会愈加疏离。可是几年不见Kathy的变化为什么会这么大呢?
从后来的交谈得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父母有意识的引导,Kathy越来越喜欢中国的文化,学习中文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加上华人家庭的便利条件,短短几年中文水平便突飞猛进。这次回国就是到清华做中国文化的交流和学习。她觉得如今中国的大部分城市和美国相比,繁荣程度已不相上下。她打算毕业后先回中国工作两年(她说她特别喜欢上海)。她还说她周围的好多美国孩子都在学习中文,掌握中文将会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优势!
中美两个大国尽管有竞争和摩擦,但合作共赢还是主基调,而未来的合作就靠两国的青年人。而语言则是他们交往合作的钥匙。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书籍推荐美国青年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书籍推荐美国青年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