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书籍推荐有感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书籍推荐有感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怎么评价《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或者读完之后有什么感想?
本书以访谈录的形式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他们深刻、视角独特的所思所想,让人们可以了解到疯子亦或是天才真正的内心世界,它是极其具有人情味的。其实书中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比如宗教、哲学、量子物理学、人的心理与精神世界、玛雅文明以及预言等等,但作者高铭并非***医生,也不是心理学方面的专业人士,他说他想要找到一种共鸣,去体验另外的视角,便很努力的恶补了那些从来都不懂的什么宗教学,量子物理学等等等等,再与***人对话后整理的这本书。
书中前言中有一个问题“这个世界,究竟是怎样的?”道、佛、上帝、哲学等等都有自己的定义,截然不同而又丝缕相连;***人有着迥异的性格和天马行空的思维,他们的世界观匪夷所思,他们以我们从未想到的角度来认真探索这个世界,因而总觉得他们与我们很难沟通,可是,他们是渴望沟通的。
他们用另一种奇特的角度去看去想,并且还有着对自己世界观和人格的坚定定位。我们不能片面的说他们就是错的,只是我们早已定下约定俗成的“规矩”,我们的认知也是具有普遍性的狭义,所以总是把他们给局限在我们这些普通人所界定的世界里。有时不过是人为进行界定了并不表明不可为。
“只有当你认真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才会发现自己的灵魂,和灵魂的深处。”书里面真的有很多有趣的想法,荒谬又认真,当你去接受去相信去怀疑的看待时,像那个17岁的少年阔口讨论绝对四维生物,它的眼界跨越了时间,可以看到我们死亡和出生,没有前因后果,“流逝的不是时间,流逝的是我们”。
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读完都会仔细审问下自己是不是也有点精神的小问题,或许我们有时也会莫名的有些奇怪的冒险想法,也曾在某个或者多个瞬间怀疑一切,看书的时候觉得有些***说的话还挺有道理的,思路清晰无懈可击,重要的是他们那种奇妙的思想碰撞会让我们收获满满的新鲜好奇感。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中,同一世界的人,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世界。也许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喜欢方式,不必跟别人一样去看世界。
小时候,有一次在长江里玩水。当江水没过腰身,低头看时忽然发现极速天旋地转,连着试了几次,忽然开窍了:这就是地球在自转!尔后又担心起来,地球上另一端的人,会不会倒立,被甩出去呢?……
当把这新奇的发现,欢天喜地告诉大人们时,他们不以为然地笑笑,有人还奚落道:神经病!当他们习惯了,也就习惯了。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认为这世界中,每个人都是病人,程度不同而已。
楼上有位大叔,据说当年才子一枚,喜欢舞文弄墨,象棋下得极好,很长时间,却只能靠公园里摆棋摊为生。
平日里神经兮兮的,众人皆避之不及。每次相遇,他总是神秘地告诉我小心,"电脑会控制大脑,当心逃不掉!”直到你无可奈何地点头,巴不得***。
而《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试图改变了对***人的看法。它以访谈录的形式,记载了生活***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的所言所想,让读者走进他们疯子或天才的内心世界。
通过关注剖析他们的精神世界,无条理的乱码中,究竟掩藏着多少惊人的秘密。
读者感叹其不为人知的思想方式,隐隐审视自身,发现有时候自己才是病人。
这个世界有无数面的不规则体,也许慧极有伤,天才和疯子都有与众不同的思考方式,胡思乱想与科学思维不过一墙之隔,他们的想法,更如懵懂无知的孩子,不受世俗的羁绊。
小时候学筷子夹饭菜用左手,给父母纠正了,后来到现在用右手,好象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关系,若按左手管右脑,右手管左脑的总结来推理,则孩童时是逻辑思维的天才,现在是形象思维的疯子了。看书没有印象了,自加妄料也可能颠倒逻辑了,就是近疯子之故了。[呲牙]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以访谈手记的方式对一个特殊群体的思想与生活进行了记录。
这个群体,之所以特殊,是因为从医学的角度,人们通常管他们叫做“***人”。
高铭自己说,他写这本书,是想“让一个人看很多个世界”。因为,你了解了别人眼中的世界,然后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那怎么做到“让一个人看很多个世界”呢?高铭说,你需要站在别人的视角,看看他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在高铭看来,***人是被社会边缘化的群体,虽然被人嘲笑或者忽视,但他们往往内心世界很丰富,而且愿意去分享自己的内心。
所以,在写这些访谈手记时,他是怀着一种尊重的情感去创作的。他书中主人公的故事,有探索生命本质的、有相信自己具备特异功能的、有发现神秘现象的,诸如此类,可谓是无奇不有。他认为,“尊重每一种存在,也是对自己的尊重。给自己一个尝试着去了解、辨析的机会,才有思考和探索的可能。”
因此,在他笔下,我们并没有看到真正的疯子,相反,我们看到的是类似天才的思维。这也是他之所以将书名命名为《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原因。
那么,高铭是怎么写出这样一本书的呢?
说实话,高铭也是个奇人,不是天才就是疯子。要说学历,在咱们这个“重本本胜过重能力”的社会,他显得太与众不同了——他读到初中二年级就辍学了。但他似乎精力旺盛,兴趣广泛得很,天文、物理、历史、宗教、哲学、心理学等等都是他深入钻研的领域。
为了搞懂***人的世界,他用四年多的时间,几乎天天泡在***院和公安部门,跟***患者、心理障碍人士,或者人们眼中各种“奇葩怪人”做访谈,这样的***访,大概有200多例。
后来,高铭把这些案例重新进行了整理,用连载形式发布在天涯社区里,没想到只上线了三天,点击率就超过了300万。2010年出书后,这本书更是一版再版,成为畅销[_a***_]。
这本书写的非常有特点,不得不承认,非常有渲染力,这让我想起了前些时有个女记者***访了几个***人,然后出过一个系列的纪录片,你可以听那些***人的逻辑也都非常完美……
但是我要说的是,某个领域的天才都一定是偏执的,但却不代表所有偏执的人都是天才。
科学的确从来都没有绝对正确,但也要拥有相当丰富的理论基础,至于哲学这东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多读者认为那些疯子很有道理,是因为自己本身对他们说的事情就没有一个自己坚持认为正确的理论,这样不论是谁只要一个比较完整严密的逻辑都会让他产生信服的态度,直到下一个更能令他信服的理论出现。
这让我想起了郑少秋演过的一个TVB的律政片,里面有一个郑少秋的徒弟精神有些问题,但他却搞笑一样的真的打赢了几场官司。。
他赢的方式很简单,就是坚定的质问证人,比如证人说我看见了什么什么,他就会***的盯着证人问,你确定你看见的是什么什么吗?证人说是,他又问,我再问你,你确定你看见的是什么什么吗?一般***的连问三遍,证人自己就心虚了,然后就会说我好像也没看太清楚,于是他就这样搞笑一样的赢了。
电视剧虽然是虚构的有艺术夸张,但大家也扪心自问一下,这世界上我们又有多少事情是百分之百发自内心确定的,哪怕谁用如何完美的理论去定义都不会改变的呢?
比如最简单,雪是白色的,但是我们也知道雪沾染了灰尘会变成黑色,可是如果我说我用显微镜观察过,水在结成雪一样松散冰晶的时候最细微的结构折射出来的是各种不同的颜色,只不过是太过松散,再加上各种不同程度的颜色掺杂在一起会体现出白色,所以我们看见的大片雪地才是白色的,我想至少会有一小部分人相信我的观点,因为毕竟没有几个人真正有机会用显微镜去观察雪,而且多种颜色会呈现出白色这件事本身没错。
所以甚至会有一部分人到处开始宣传这个理论,而真正做过这样实验的人也许很忙,根本没空出来反驳,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真实的世界呢?科学家的理论都在随着时间不断的变化,又凭什么要求我们普通人去分辨哪个理论是正确的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书籍推荐有感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书籍推荐有感触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