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推荐广东俚语书籍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推荐广东俚语书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只抽,这个广州俚语什么意思?
“只抽”,粤语口头禅读脊(zeg,中入声)秋(ceo,阴平声),意为一对一的胜负对决,相近于现代青年男女所说的PK,定输赢的场合时用。例:“讲多无谓,我哋只抽啦!”
(没必要多说了,我们一对一定输赢吧)。“只抽”,“只”为数量单位,“抽”是行为动词。一只乒乓球,两个人(客家人则说“两只人”)对抽决输赢,这样一说,就好理解“只抽”了。遥想那个举国争睹国球的年代,全国人民齐齐痴迷于“只抽”的狂热劲头,绝不是今天的超女这种在受众范围上相对狭窄得多的PK所能比拟的。对于广东人来说,“只抽”更铭记着对中国第一个乒乓球世界冠军就出自广东乡土的无比自豪。
广州话俚语是什么意思?是不是与俚人有关?
阿蒙:俚语,就是粗俗或使用范围很匝的语言。没有"广州话俚语"这个名词,但是广州话中俗多雅少的词语多得很,只有珠三角一带讲白话的人才懂的语言多得很,没有人说它是俚语,只能说是白话。飯产头、昂句仔、扑街、落够,什么意思?是俚语吗?当然不是啦,但不是白话佬,谁懂啊?
俚人:粗俗之人。《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文学夫子降席而称曰:‘俚人不识,寡见尠闻。’” 李善 注:“ 刘德 《汉书》注曰:‘俚,鄙也。’”
古代对南方某些民族的泛称。又称俚子。《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 九真 徼外蛮里 张游 ” 唐 李贤 注:“里,蛮之别号,今呼为俚人。”《南史·萧劢传》:“俚人不宾,多为海暴, 勱 征讨所获生口寳物,军赏之外,悉送还台。”
俚人,是隋唐后北方人对南方岭南一带土著人的称谓。秦汉文献称"越人"(粤人),隋唐文献改称"俚人"。《史记》称岭南一带为“南越”,《汉书》称“南粤”,《吕氏春秋》称“百越”。“越”与“粤”通***,简称“粤”,泛指五岭以南一带地方。“广东的先民古越人很早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劳动、繁衍。
冼夫人率领岭南民众归附,隋朝加封谯国夫人,去世后追谥"诚敬夫人",充分说明是一位识时务者,深明大义的女中豪杰,不管是百越中的哪个支系都值得流芳百世。
不像现在的岭南百越俚后裔,天天自卑抱着键盘妄自菲薄,怨天尤人。
请语言学家给解释下山东俚语“黑”和广东粤语“黑”为什么音同褐?
比较二则同出于宋人之笔的描述,陈一新《跋赡学田碑》中言汀州“闽有八郡,汀邻五岭,然风声气息颇类中州。”而刘克庄《木绵铺》中言漳州“风烟绝不类中州”。可见在宋人眼中汀、漳二州虽境土相连,但方言文化迥然不同的现象已十分明显,汀州客民类中州,而闽南漳民却和中原有明显差异。早在唐代《泉州刺桐花咏兼呈赵使君》“海曲春深满郡霞,越人多种刺桐花。”可见直到唐代闽南泉州还有大量闽越人。
南宋时期赣州、汀州大量人口向广东迁徙《方舆胜覧·卷三十六·梅州图经》“土旷民惰,而业农者鲜,悉借汀、赣侨寓者耕焉,故人不患农田,而田每以人力不给废。”可知梅州的汀、赣客民侨寓之多,而对旁边使用闽方言的潮州《方舆胜览》则描述为“潮州夷獠遂生”。
而广西东南成为宋代客家移民迁入的主要地区,南宋为躲避战乱迁入岭南西部的移民很多。《舆地纪胜》“容县介桂,广间,渡江以来,避地留家者众。”这些移民包括来自中原地区的士大夫亦包括大量的普通客家人,他们是较早迁入广西东南的客家移民。《容县志》“宋南渡后,北客避地者多,衣冠礼度并同中州。”而《南齐书·州郡志》“广州,镇南海....而狸獠猥杂。”直到南宋《舆地纪胜.卷八十九.广州风俗形势》“逖彼番禺,去都万里,境接群蛮,地居海淞”可见岭南不同族群间方言文化等差异很早就已经存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推荐广东俚语书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推荐广东俚语书籍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