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士族门阀书籍简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士族门阀书籍简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士族政治百科?
士族政治:士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势族、世家、巨室、门阀等。士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级中部分享有政治、经济特权的家族所构成的一个特殊阶层。士族制度盛行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随着南北经济文化差异缩小、科举选吏制度打击、中小地主力量兴起和唐末农民起义的冲击,士族制度最终走向崩溃。士族制度在魏晋南朝是习惯上形成的,而北魏始由朝廷以法律形式规定。士族制度的政治、经济特点,决定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往往特别尖锐,导致南北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
其特点在于以谱牒门第为标准,以豪强家族、九品中正制度以及封建庄园经济为基础;高门大姓与寒第下层壁垒森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望族”;士族地主在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享有特权,其社会地位不因政治升降而受影响,庶族子弟工作事务烦琐,官职升迁机会较少,难以同士族联姻往来,“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决定整个魏晋南北朝诸领域官僚门阀特色。士族制度盛行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随着南北经济文化差异缩小、科举选吏制度打击、中小地主力量兴起和唐末农民起义的冲击,士族制度最终走向崩溃。
门阀这本书咋样?
这部《门阀》,是又一部以“王与马,共天下”为中心论点的作品。田先生的著作重在陈述东晋王朝基础的政治结构和制度,而这本通俗了许多的作品,则撕掉了所有的虚伪与掩饰,从人性的角度来讲晋元帝司马睿和琅琊王氏从“斗而不破”到“两败俱伤”的历史。
一直以来,我印象里的“王马共治天下”,是君臣各司其职、相互信任的典范,如同当年我曾经认为《水浒传》里梁山好汉心都在一处。步入社会后,幻想逐步幻灭,对历史的认知也逐渐复杂起来。这部作品对人性的分析可谓入木三分,连带将本人最后一点点关于君臣关系的梦想丢进垃圾桶。
作品写琅琊王氏家族,其实主要的笔墨花在王导和王敦这弟兄俩身上。他们为那句谶语的出现立下了奠基性的功劳,但在书中所呈现出的样貌,却和普遍印象中的大相迥异。王敦本来就因为反叛口碑就不好,无论是典籍还是小说,都把他刻画成“蜂目豺声”的反面角色。但对王氏家族来说,他在外将兵乃至后来所做的一切,对于家族在江南站稳脚跟,作用和王导是不分上下的。一般人都认为王敦和王导站在对立面上,甚至觉得王敦差点断送了琅琊王氏的前途命运。这一点,作者给予了细致而有理有据的说明。史书中的乱臣贼子,只不过是王敦的一个侧面而已。
对比之下,王导的“黑化”更让人吃惊。在各类古代文献和作品中,他一直以来就是儒雅和智慧的代表。没有他的长袖善舞,就没有东晋王朝在江南建立,这一点作者同样赞同,但是作者钩沉史料,从字里行间中找出王导鲜为人知的一面:他才是拒绝王澄东归的幕后主使,他对王敦作乱持默许态度……不能说他辅佐司马睿不尽心尽力,但这么做的目的可不仅仅只是为了报答司马睿的知遇之恩。理解了这一点,王导也好,王敦也罢,他们在历史舞台上的种种作为,似乎都有了合情合理的解释。
各方实力的此消彼长,所带来的各方看待问题的态度转变,是作者叙述这段历史的核心,也是这部作品最有意思的看点。司马睿从做郡王时的广开贤门,到初至江南的谨小慎微,再到大局初定时的零敲碎打,再到荣登大宝时尝试反击,最后郁郁而终,这一系列过程中,王导、王敦及江南士族与他的关系,被作者解构得明明白白。历来权臣和君主的关系都是研究者感兴趣的对象,只可惜王导没有诸葛亮的公心,但比起霍光也少了些残忍,司马睿漂泊大半辈子,虽然只能给后代留下类似吉祥物一样的皇位,但比起那些在八王之乱中动不动就被灭族的近系旁支,应该也还是***许多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士族门阀书籍简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士族门阀书籍简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