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论语的读后感书籍设计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论语的读后感书籍设计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论语微子箕子读后感?
《论语微子篇》中首章***是: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意思是:纣王暴虐无道,微子离他而去,箕子装风卖傻,而保命,比干直谏而被处死。孔子说他们三个人都是殷朝的人。
感悟:三个人的做法不同,结局也大不同,孔子却同样赞扬了三个人。说明了一个道理,做任何事情都要审时度势,学会权变,才是我们学习圣贤文化的目的。要学圣贤文化要旨,不要只学字面之义。这才是我们圣贤文化的核心。
论语八则的读后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论语》八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
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
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
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
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
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所以我们更要“不耻下问”。
在看国学的时候(《道德经》《论语》等),能够初看就有所感触,究竟是懂了,还是没懂?
对于《道德经》和《论语》这样的经典著作,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同一个人不同的年龄阅历,乃至不同的心情,也会有不同的感悟,正所谓常读常新,这也正是经典的魅力所在。谁也没有办法创越时空,去和作者本人探讨他最初的意思,因此有一点感触就有一点收获,谈不到懂与不懂,更没必要杯葛对错,有的也许仅仅是理解的角度与深度不同而已。
个人拙见,还请方家指教[作揖][作揖][作揖]
:“书读千遍,其义自见(Xian,四声)。巜论语》,一万二千七百字,我翻译注释十二年。依然不敢说全读懂了,已经溶于我的血液中了。我犹在反复习诵中,每读一次,油然而生新的体会,活到老学到老,直至死而后已。巜道德经》,我惟读诵,未尝翻译成书面语。说真话,在原书注释和借助工具书的帮助下,只能读懂百分之六七十。深奥莫辩,努力而为之。(20210203)(谢悟空之邀)
看一次就懂和看很多次才懂,区别不大!
看一次就懂说明理解能力和悟性高,看很多次才有感触也不能说人不够聪明,只是每个人理解不一样!
看书,不管是国学传统文化,还是其他的都是一样的。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学习背景……都会造成我们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对于学习和理解,我认为不该拘泥于固定的思维,比如考试思维。而是需要头脑风暴,将每一种理解和认知互相交流,这才能也才是百家争鸣的样子。纵观中国历史,每一个时期的学术和思想的形成无不是头脑的交流,思想的碰撞,这才使得各种学术思想得以成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论语的读后感书籍设计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论语的读后感书籍设计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