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书籍复盘的读后感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书籍复盘的读后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樊登如何倾听读后感?
樊登独创的这种解读一本书,把它当一堂课来讲的方式挺好的,能够在一个小时之内把书中逻辑及精华金句通过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确实让很多读者收获很大。
但从一节课的角度来说的话,内容又有些偏多,感觉太简练,反而不容易真正记得对自己有用的。
所以我听完后,习惯复盘,也经常边听边写,把对自己触动大,需要学习吸收的部分写下来,没有其他作用,就是加深印象,以便践行使用。
我总觉得少了一部分内容,现在我大概清楚了,这部分就是跟每个人实际链接的部分。
没有聚焦针对,就很难真的学以致用。
看鲁迅的文章,好多都是看了别人的读后感之后才能懂,这样读有用吗?
答:这样读文章有用!大家都知道,要想彻底了解一个文学家的文学作品,除了反复阅读他(她)的原著外,还要多多关注与之相关的时代环境。因为一个人的思想,总是或多或少打上阶级的烙印。这个“阶级”就是当时的时代环境。
鲁迅先生,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走到民国时期的一位大文毫。他的思想难免受当时环境的影响。――既有传统文化思想的束缚,又有民国时期提倡的“科学、民主”思想的左右。所以,有的时候,鲁迅先生内心是矛盾的,痛苦的。为什么?因为几千年传统封建思想压迫下的民众,已经变得愚昧、麻木不仁,对周围的一切都没有了反应(更何况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只有默默地承受着所有的痛苦和不幸,也更别谈什么血性。
更可怕、可悲的是,被压迫的民众还甘心被奴役(甚至外族的奴役)。弱者挥刀砍向更弱者等,这些都深深地刺痛着鲁迅先生的内心和神经。再加上当时军阀当道时的***――黑暗,***,昏庸无能;只会对老百姓压榨和剥削。所以,鲁迅的文章,为了发表起来方便起见,便用了许多晦涩难懂的文字,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而我们呢?因为时间的长远,思想、环境、观念等的变化和不同,所以难以理解鲁迅的文章。好多时候,只好借助别人的读后感才能真正读懂鲁迅,了解鲁迅。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也是不朽的一座丰碑。我们真正想完全读懂他,了解他,理解他,学习他的精神,恐怕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学习方法千万种,不只是一种方法才算正确。鲁迅的文章属于半白话文,辛辣讽刺时弊,借喻弘扬正气,处处都是入木三分。都读的懂就成了纯白话文了。
对于说文解字看得少,古文读的少的人,先看别人读后感未必不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读他人的理解,不等于不读原著。看他人理解,再看原著,不仅不会被他人诱导,还会发现与他人不同的解释和理解。这比一个人查字典要节约很多时间。如现在出版的《资治通鉴》,一段原文,一段白话文,对读懂原著就很有帮助。
其实,人的知识都是从他人那里获得的,不是天生就具备的。我们不能要求读不懂原著的人,你就别看别读。为什么你看得懂?因为你比别人多看了些别人的书而已。现在还有一种现象,文章里插上一个字母,不知道是英语还是汉语拼音,反正是读不出来,也查不出来。你还坚持读原著?
图片来自网络。
鲁迅在那个文言文和白文交接年代,清末和民国初春秋,大家都在争取“自由和民主",而鲁迅主要用讽***战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鲁迅很多文章在文言文与白文对撞,我们读他的文章很吃力,字典不离手翻译文言文和白文的沟通。现代都在网络创造词语,所以鲁迅文章对我们现实社会只是陪衬的作品,……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看了别人的读后感后才懂,是真正的懂吗?懂的只是写读后感那个人的观点而已。鲁迅的作品不容易懂,除了他当时那个特殊的年代,写作比较隐晦之外,主要原因还是我们对那个年代缺乏了解,具体说应该是对鲁迅写作时所处的大环境,心态不能了解。所以读鲁迅,建议先把当时的历史读一读,再把当时的文人圈子梳理一遍,每个社会团体的思想都了解一下,这样再读鲁迅,或许能容易一些。
阅读完后你是否有写读后感的习惯?
这个问题因人而异,看看个人习惯咯!感觉现在社会节奏加快,快餐文化盛行,社会上能够静心阅读的人群总体来说不多,能够及时写下观后感并且成为一种习惯的人更少了,干这些事的人应该是专业性比较强的人如大学教授,研究所研究员,专业评论员,报刊杂志编辑等等,普通人应该很少了。
想当年,我的大学老师和我们上课的时候,就告诉我们阅读时候要及时写观后感,读后感,还要分门别类,一些名言警句,给你感触特别深的段落要摘抄下来,最好用特制的卡片,还教我们为卡片编码排序,方便整理归纳使用。时间过的真快啊,转眼快20年了,老师的话言犹在耳,可是不争气的学生却从来没有按老师的话去做。
虽然我没有写读后感的习惯,但是不代表我不喜欢阅读,不能从阅读中寻找感悟。我不是用笔记,而是用嘴巴说。一般看到书里有个特别的小段子,我就会把它记在脑子里,在与人交谈中,在给学生上课时,或者在备课时自然融入,这样,书本里的很多好东西自然而然为我所用,虽然我以前只是个中学老师,但是通过这种方法,与我在华东师范大学当教授的同学交流时,侃侃而谈,旁征博引,潇洒得不得了啊,哈哈。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书籍复盘的读后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书籍复盘的读后感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