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倪海厦书籍读后感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倪海厦书籍读后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自学中医,先学习哪些中医知识,才能坚持学下去?
中医爱好者,因看病难,治病贵,又时吃药没效用。欠病成医,大道至简。中医五脏学,改变了对传承中医药的认识。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制约平衡变化是运行规律是中医的理论基础。宇宙自然规律与生命相结合的医学体系是中医药的智慧。用中医药调理生命体气血畅通,平衡五脏阴阳平和是中医药的整体观奥妙。中医药是人类健康的瑰宝,其博大精深胸怀,悬壶济世的宗旨,将是人类卫生健康的首选。
我学中医,开始是61年初中毕业报考卫校,已经录取,因为没有收到通知致使错过这次机会。长辈表亲一表叔,是当地名中医。听母亲说,我小时候,生病就是请的他。这时,我的理想就是当一名医生。
常去新华书店,一次见到一本书《中医入门》,买了回来。为秦伯未所著,看了这本书,更坚定我学中医的决心。这本《中医入门》内容丰富,浅显易懂,收获很大。前年,我在网上又买回这本《中医入门》。
后来,我又陆续从新华书店买了不少古医名著。《汤头歌》,《药性赋》,《黄帝内经》的巜灵枢》与《素问》,都买了,看了,太深奥,难懂。那个时候,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样子,如牛进了菜园。
我看的医书太多,陈修园的《医学三字经》,《时方歌括》,《时方妙用》,还有《温热经纬》,《温病条辨》,《医宗金鉴》等,都是买来看的。不管看懂看不懂,就是看,像看小说一样看。真的是对中医浓厚兴趣,否则根本看不进去。
我看医书,不但看,还做了不少笔记。背《汤头歌诀》,一天背一两首。抄在纸上,挑塘泥,很枯燥,我便用来背古诗词,背汤头歌,顺便打发时间。这其实就是积累,我后来当教师,这个时期的看古诗文,背古诗文,就派上了用场。
我囫囵吞枣地看了这么多医书,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用。这个,我说不好。反正那么多知识,就是在那儿憋着,一旦,通了,开了窍。真的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恍然大悟,哦,原来如此!我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的。学习中医,必须要对中医感兴趣,否则很难学。
自从2008年很偶然看到一档养生节目,就萌生了学习中医的念头,看得多了,就开始买书。后来感觉,这些知识太碎片化了,上学出来了人,比较喜欢学院式的系统学习,后来就开始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伤寒论》《脉经》等,结合看视频讲座,很受益。为了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康,我会一直坚持学习的。愿与友友们交流学习。
先学习《中医基础》,《内经》,《诊断》,《中药》,《针灸》;再学《方剂》,《仲景<伤寒论>》,《温病》,《金匮》,《伤寒论》;《内科》,《外科》学完且巩固了,再学《妇科》、《儿科》、《五观科》,《医古文》。
作为一个自学中医的师承学生,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喜欢中医才回去学习,中医博大精深,浩如烟海。那我们如何去选择了呢?有从兴趣手册,百日中医学成之内的书籍入手,有的是讲座或者一个中医故事或中医学家的传记而对中医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我对中医产生浓厚兴趣的原因是我自身疾病,通过手术治疗人不见好转而自学中医,通过经方治疗好了。从此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其次,方法很重要。网上各种各样的方法,你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综合考虑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径。我自己学习中医,且能保持浓厚兴趣与自己的学法有很大关系。我首先从经方入手,讲究方证相应。方证相应简单明了,没有晦涩枯燥的理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对中医有一个大概的认识,然后在理论,医案互参。偶尔在亲戚朋友间尝试解决一些小问题,而且收效显著,也会加深你对中医的理解和兴趣。比如高热咳喘用麻杏石甘汤合桔梗汤一剂而安,深刻机会到了效如拊鼓的意思。这就是学习实践学习实践循环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正向反馈对继续学习至关重要。
第三就是学习积累很重要,每天坚持学习。向经典学习向身边师友学习,向病人学习。积累中医理论,中药,方剂,诊断等知识。
最后学习那些知识:中医四大经典,四小经典。或者从一个流派入手。后面我接触到沈氏女科,流传几百年,方法独特很容易入手。先从一家入手,再旁涉诸家。即先固化,再优化!
希望能帮到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倪海厦书籍读后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倪海厦书籍读后感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