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尚武菌书籍简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尚武菌书籍简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赵氏孤儿的真相是什么?
既然问《赵氏孤儿》的历史真相,那四姑娘就按照史书上的记载来回答这个问题,实际上,史书上是有两个不同的版本的,分别记载在《左传》和《史记》中。
严格说起来,《赵氏孤儿》这件事是不存在的,它是太史公根据战国时期的传说加工而成的,和《左传》中的记载完全不是一回事。
当年,晋文公重耳在外流亡,赵衰等五贤士跟随,晋文公继位后,赵衰成为上卿,赵衰生有四子:赵同、赵括、赵婴齐、赵盾,赵衰死后,赵盾成为继承人,并把持晋国国政,赵盾有儿子赵朔,赵朔娶晋成公的女儿赵庄姬为夫人。后来两人生下儿子赵武,而赵朔官至上卿,是赵氏的当家,只是,赵朔去世的比较早。
赵朔死后,赵庄姬不甘寂寞,同叔叔赵婴齐勾搭在一起。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586年,赵同和赵括知道两人的***后要把赵婴齐驱逐到齐国。
赵婴齐不愿意,实际上赵朔死后,赵氏就开始走下坡路,没有好的管理者,赵同和赵括能力一般,赵武还是个小孩子,也就是赵婴齐还有点能力。赵婴齐认为倘若他走了,栾氏一定会对赵氏不利。两人不听,赵婴齐不得不去了齐国。
公元前583年,赵庄姬因为赵婴齐被放逐到了齐国回不了,就怨恨赵同和赵括,她跑到晋宫中对晋景公说:“赵同和赵括要造反,栾氏和郤氏可以作证。”
晋景公巴不得有个机会讨伐赵氏,于是在六月,***了赵同和赵括,而赵庄姬带着赵武住在晋景公的宫中。晋景公没收了赵氏的田地,原本想封给别人,后来在韩氏的说和下,晋景公把赵氏田地给了赵武,封赵武为赵氏的继承人。
赵氏重新振作起来,后来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启了战国七雄并立的时代。
当初赵盾专政,扶立晋灵公继位,赵盾的权势越来越大,两人逐渐产生了矛盾,赵盾仁爱,晋灵公骄横,后来晋灵公想杀赵盾,赵盾就逃跑了,还没等跑出国去,赵穿杀了晋灵公,扶立了晋成公。赵盾又跑回来继续专政。然后赵盾的儿子赵朔娶了晋成公的姐姐。
赵盾死后,赵朔继位,公元前5***年,晋景公时期,司寇屠岸贾想杀赵氏,原因就是当初赵盾没有救晋灵公。韩氏给赵朔通气让他快跑,赵朔不肯,只是委托韩氏让赵氏有后。
大家对《赵氏孤儿》的戏曲和电视剧不陌生吧?熟知的人都能说出故事的大概情节:《赵氏孤儿》发生在我国春秋时期,是赵国君王的先祖,赵盾之孙赵武光复赵氏宗族的故事,剧中的赵武就是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剧照)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赵氏孤儿》不是真实的历史,是史学家司马迁虚构的故事,里面的反派屠岸贾根本不存在。
当然责任不完全在司马迁,至少是司马迁没有经过慎重甄别,就把《赵氏孤儿》当成史料写进了史记,这就给后人造成了困惑。这因为司马迁《史记》中的赵氏孤儿和其他史料的情节截然相反,直到现在人们依然争论不休。
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及《史记·韩世家》虚构出了《赵氏孤儿》,情节大致是这样的:公元前583年,晋国发生了一起灭门惨案,晋国的开国元勋,大夫赵盾的后人被奸臣屠岸贾灭门,屠岸贾为何要铲除赵氏家族呢?
原来屠岸贾是个小人,一直嫉妒赵盾受君王的重用。等赵盾死后,新君继位,此时屠岸贾见风使舵成了新君的红人。
***剧、评书、演义版的《赵氏孤儿》和真实的历史***还是有出入的。
春秋中后期,各诸候国掌握权力的大夫们纷纷坐大,架空了国君,齐国有田氏,鲁国有三桓(孟氏、叔孙氏和季氏)。
而晋国同样如此,当年晋文公流亡,跟着他的都是晋国的贵族子弟,后来晋文公咸鱼翻身当上了霸主,这帮人也跟着飞黄腾达,慢慢演变成了晋国十一卿(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 赵氏、范氏、中行氏、 智氏、 韩氏、魏氏)。
其中赵氏是势力最大的晋国大夫家族,赵衰是扶佐晋文公称霸春秋的五贤臣之一,其子赵盾是晋国的第一位权臣,掌握了晋国的军政大权,权倾一时,他甚至把不听话的顽主晋灵公也给杀了重立新君
赵氏的风光,让晋国公室国君感到了威胁,也招来了其他士族的忌妒羡慕恨,赵盾和其子赵朔相继死后,晋景公联合其它大夫,想改变赵家独大的政治格局,于是就有了历史上的“赵氏孤儿”***一案。
赵盾死后,由他的儿子赵朔执掌赵氏,赵朔娶了晋成公的姐姐赵庄姬当老婆,后来赵朔年纪轻轻的就病死了,而赵庄姬耐不住寂寞,竟然和赵朔的叔叔赵盾的兄弟赵婴齐好上了。
春秋时期这种风月之事很多,别人都对这事睁只眼闭只眼看不见,可赵氏中赵朔的两个叔叔赵同和赵括却不干了,把家丑自扬于晋国,赵婴齐在晋国混不下去,跑陆去了齐国。
情夫被赶跑了,赵庄姬怒字当头,迁怒于赵同赵括。失去理智的她干了一件愚蠢的事,她跑到宫中,向侄儿晋景公告发赵同赵括两人想谋反。
《史记》被公认为秦朝以后,可信度最高的史书。有实录、良史之称。但有一则历史***,与史实不符——赵氏孤儿案。
《春秋左氏传》既是由孔子做经,左丘明、吴起做传的儒家经典。又是从古至今,唯一可信度100%的史书。她记载了春秋时期,周王室以及诸侯国的历史,以郑国、晋国为主,鲁国、齐国、卫国、宋国、楚国次之。 《左传》中,叔嫂通奸,兄妹***。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把人性之丑恶血淋淋的展现给我们。
《左传》对于赵氏孤儿的故事,与《史记》不同。起因是赵庄姬与小叔子通奸,小叔子被赵氏放逐。赵庄姬怀恨在心,在哥哥晋国国君面前诬陷赵氏,晋国国君联合郤氏、栾氏,灭赵氏全族。
《赵氏孤儿》的真相是:在春秋时期,晋灵公时赵盾与屠岸贾两个家族的矛盾斗争。充分将这两个家庭的矛盾斗争淋漓尽致写出来并搬上舞台的,是元代纪君祥创作的杂剧《赵氏孤儿》,这部作品成了中国最具悲剧色彩的历史杂剧,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作品。后来,电影、电视、话剧等表演形式相继将《赵氏孤儿》搬上荧幕和舞台。
《赵氏孤儿》将晋灵公欲杀赵盾和晋景公诛杀赵氏家族这两个相距多年的***捏合在一起,又增添和变动了若干情节。这部戏演述晋国的权奸屠岸贾,将忠良赵盾满门杀绝,又诈传灵公之命,害死驸马赵朔、囚禁公主。公主在禁中生下赵氏孤儿。之后,剧本围绕孤儿命运展开了一系列的斗争。程婴面对屠岸贾“有盗出孤儿者,全家处斩,九族不留”的榜文,从严密监守的公主府里把赵氏孤儿偷带了出来;韩厥不愿意将孤儿“献出去图荣进”,“利自己损别人”,放走程婴与孤儿,并自刎而死以取信于程婴。屠岸贾为追杀赵氏孤儿,下令“把晋国内凡半岁之下一月之上新添的小厮”全部杀灭。程婴和公孙杵白为救赵氏孤儿和晋国小儿之命,一个牺牲了自己的孩子,一个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终于救出了赵氏的孤儿。
《赵氏孤儿》通过屠岸贾的“搜孤”与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等的“救孤”,构成一部忠臣义士和权奸斗争的壮烈悲剧。《赵氏孤儿》着力歌颂了韩厥、公孙杵臼、程婴等人不惜自我牺牲,忍辱负重,不屈不挠与恶势力进行殊死斗争的精神,揭露了屠岸贾的邪恶凶残,并且把“晋灵公江山合是休”的原因,直接归咎于晋灵公的昏庸和政局的黑暗。
纪君祥通过《赵氏孤儿》所张扬的复仇精神和对“赵家”的依恋之情、对“存赵孤”的热切愿望,明显流露了作者忠于宋王朝的政治感情。全剧结构紧凑,情节紧张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曲词刚健本色,使《赵氏孤儿》演绎出一部正气浩然的悲剧。
僧格林沁是清朝的铁帽子王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僧格林沁是清朝的铁帽子王,铁帽子王最典型的一个特征就是世袭罔替、永不降袭,就算是某人犯事也是把他削职另立子弟袭王爵。
【僧王】
僧格林沁最初只是多罗郡王,因为军功晋封为博多勒噶台亲王,简称博王,世袭罔替。
僧格林沁(1811-1865)是多罗郡王索特纳木多布斋的嗣子,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后旗的第十一任扎萨克旗主。
科尔沁左翼后旗属于哲里木盟,又叫博多勒噶台亲王旗,简称博王旗。始祖栋果尔是孝端文皇后哲哲的堂兄弟,哲哲的叔父明安之子。栋果尔初封镇国公,死后追封多罗贝勒,其子彰吉伦袭贝勒,之后晋封多罗郡王,领扎萨克,世袭罔替。
【僧王剧照】
索特纳木多布斋就是后旗第七代第九任多罗郡王,尚仁宗第三女庄敬公主,两口子没有儿子,在索王死后,公主想选择一位族内侄子做嗣子,在僧格林沁的大伯布和特木尔的运作下,僧格林沁被公主选为嗣子,一举从穷苦的家庭登天。
当时僧格林沁已经十四岁了,因为是旗主的疏族,父亲布和德力格尔只是一个四等台吉,无权无势,需要自己去放羊,被人称放羊的台吉,一直过着穷困的生活,为了减少家里的负担,僧格林沁就跟着大伯去做了喇嘛。
僧格林沁堪称清朝末年的***人物,从一个穷苦家庭的放羊娃到影响清廷命运的朝廷重臣;从击败太平天国北伐军,俘虏太平天国悍将林凤祥、李开芳,到兵败身死于无名16岁少年之手,人生大起大落莫过于此。僧格林沁原本继承的爵位是世袭罔替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郡王,后来因功升为世袭罔替博多勒噶台亲王,用民间话说就是一个“铁帽子王”。
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把僧格林沁看做***丝逆袭的典范。1811年出生的僧格林沁虽然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二十六代孙,但是家道早已中落、家境贫寒,僧格林沁几岁就开始给有钱人家放羊赚钱养家。要不说命运眷顾有准备的人呢,僧格林沁的父亲布和德力格尔有正事,家里再穷也要送儿子去读书识字,而僧格林沁也是争气,从小弓马娴熟、文武兼备,非常出色,为自己争来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从清朝的奠基者努尔哈赤时代开始满蒙联姻就是国策,而蒙古科尔沁部更是满清统治者拉拢的重点,科尔沁和满清皇族关系最亲近。1801年嘉庆皇帝按照传统,将自己的女儿和硕庄敬公主嫁给科尔沁左翼后旗第九任扎萨克多罗郡王索特纳木多布斋,但是这个公主多年来一直没能生出孩子,扎萨克多罗郡王还不能另娶延续后代,这就算绝嗣了。因此1825年,在道光皇帝的安排下从扎萨克多罗郡王的亲属中选择继承人,当时道光皇帝一眼就看中了仪表堂堂、人才难得的僧格林沁,就这样年仅15岁的僧格林沁成为新一任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郡王,还被道光皇帝带回北京亲自教导,从此飞黄腾达。
从1825年僧格林沁进京开始可以说是荣宠备至,奉命御前行走、赏戴三眼花翎、赏穿黄马褂、赏用黄缰,历任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后扈大臣、阅兵大臣、八旗都统等亲信要职。道光皇帝驾崩后,40岁的僧格林沁成为顾命大臣之一,赏穿四团正龙补服,主持道光帝丧葬事宜。
僧格林沁的人生巅峰还是在咸丰皇帝时期,因为他是一个天生的武人。随着承平日久,清朝赖以打天下的八旗劲旅战斗力每况愈下,满蒙上层贵族也早就在歌舞升平中打不了仗了,而僧格林沁可能是因为出生贫苦的原因成为了贵族中的异类。僧格林沁在军中一直可以和士卒同甘共苦,同吃同住、一起训练,在僧格林沁以身作则下,其麾下的部队成为满蒙八旗中最后的精锐,因此1853年太平天国北伐动摇清廷统治的时刻,咸丰皇帝赐下清太祖努尔哈赤使用过的宝刀,任命僧格林沁掌控清朝在北方的全部精锐部队消灭太平军。僧格林沁在两年间大小数百战连败太平军,俘虏太平天国名将林凤祥、李开芳,全歼太平天国北伐军,威震海内。
僧格林沁能打胜仗除了自己能征善战、爱兵如子之外,也和他懂得爱民护民很有关系。清朝末年人命如草芥,战事一起首先遭殃的就是老百姓,不论是曾国藩的湘军,还是太平天国的太平军,所到之处如蝗虫过境,百姓流离失所。而僧格林沁难能可贵的就是大军所至从不扰民,还会安抚百姓,一旦麾下士兵扰民害民,僧格林沁都会第一时间赶过去严肃处理,因此很得民心。1865年僧格林沁战死后,百姓纷纷罢市祭拜、哭声震天,其灵柩返回北京时百姓士卒成群结队的前往迎接,送上的万民伞就有七十多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尚武菌书籍简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尚武菌书籍简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