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文化批判书籍推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文化批判书籍推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看待鲁迅对传统文化的“偏激”?
我认为并不偏激,他只是有着“怒其不争”的态度和对当时中国人的麻木、冷血的状态进行批判。他的大部分作品中都有这样的感情。这并不算偏激,只是他的题材多为此,他是爱国的,他想通过文字***爱国人士的感情。当时的社会是动荡的,他针对的只是那些麻木不仁的中国人。这不是传统文化。他在《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中对私塾,至少是不批判的,更多的是怀念。还有提到他读《山海经》。这都能看出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支持。至少是不针对的。
你能推荐几款补习文化知识的书籍吗?
从出生到死亡,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包含着非常多的文化内容,而今我们一说起文化势必要提到传统,传统的东西有不少是我们现在所认为的封建迷信,这一类多是阴阳八卦,奇门仙术。还有一类讲究修身立世的社会哲学,例如佛儒道。再有一些功能类的内容,中医药典,权谋兵法等。艺术习俗也是文化的一部分,诗词歌赋,节气节日。
不知道想了解哪方面的传统文化,建议选购“图解”系列的图书,里面对于内容解说详细,是了解传统文化比较好的工具了
谢邀。
儒释道三家之经典。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这9本书涵盖了儒释道三家的内容,是经典中的经典。这也是钱穆先生重点推荐的必读书籍,而且这9本书都有一个特点,一章一节甚至一句话自成体系,如果没时间通篇阅读,就利用碎片时间读上一条一句也能获益良多。
儒学中,有哪些糟粕?有哪些值得继承,至今仍适用思想?
科学探索的范畴到处是精品,腐朽垃圾中几乎全糟粕!不能激励探索创新的文化就是糟粕,尤其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尤为重要,落后就要受制于人,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是硬道理,激发创新的引导引领就是先进文化的硬道理!
大家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大家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要一分为二的看,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呵呵,看起来,没毛病, 但其实是最***,最空洞的一句话。因为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是精华?什么时糟粕?
在不了解之前,不要预设立场,以能否有助于自己的实际生活为准绳。
传统儒家思想,具体来看,可分为4个部分:
- 讲思维模式:有易经,中庸,春秋等这些最有价值,人类大脑思维几千年的变化不大,所以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 讲个人修行路径:主要是大学,论语,孟子,这部分可能存在部分不合现代生活方式的,但好东西还是好多。
- 讲文化修养:如诗经,还有后人写的一大堆漂亮文章,也是我们学习接触的最多的,其实很多都是文字游戏,看着美. 用处不大。
- 讲封建规矩:第子规,三纲五常之类,这些是为了维护封建时代所衍生的东西,大多数不适应现在时代了。
儒家思想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所传承的优秀思想。但随着时间的发展,有些思想已经不适用,需要抛弃,有些依然适用,要继承。
所以,我的观点是,儒家思想都可以学习,都可以接触,至于保留什么?抛弃什么?判定的标准要以实践为依据,而不是某高人给你分出的精华和糟粕。
我们才是文化主人,不是谁指定的高人,儒家文化需要自己去适应社会环境,而不是我们强行切割一部分来适应。
曾仕强曾说过古代文化就没有糟粕,只是我们后人用的方法不对而已。拿易经算卦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因时制宜,等到读儒学了就教条主义,这不应该吧!
孟子称孔子为圣之时者,这到现在还有多少人在意。理学、心学只是孔孟儒学的分支,他们是适应当时那个时代的需要。虽然现代人很多人不同意朱熹的观点,但是到儒学家排座次的时候朱熹就得排孔子之下,因为这位夫子有他一以贯之之道。
现在很多人读儒学都盯着三纲说事,那后边的五常仁义礼智信怎么不提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是挑肥拣瘦,任何东西传承几千年都有他的优点,不是我们一句不[_a***_]就把路也给后代人堵上。
糟粕:亲亲尊尊的忠君思想,三从四德,孝道,品德***,三纲五常,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人治社会
继承:孝行,轻君贵民的民本思想,仁义礼智信恕孝悌,中庸之道,出师有名,大一统,求真尚善,包容,道德社会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文化批判书籍推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文化批判书籍推荐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