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关中石雕书籍简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关中石雕书籍简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献陵石雕是不是唐朝的陵墓雕塑?
是的。
献陵石犀为国宝级文物,质地为陕西富平一带产的青石,通长340厘米,身高209厘米,重约10吨,造型巨大硕壮,轮廓清晰,比例上也很适当,若从宽阔处望去,更加生动威武,很适合陈放在荒郊旷野的陵墓前。
献陵是唐代开国皇帝高祖李渊的陵墓,坐落在陕西三原县境内。
陵前放置的石刻中有一对石犀,1959年将其中之一迁移陕西省博物馆今西安碑林博物馆石刻艺术陈列室。
石犀合口,鼻上有一像肉瘤似隆起的犀角。脚有三趾,作缓步走动的姿态。它的雕工并不追求细巧,却抓住了犀牛的特征,如颈部下垂的厚皮,笨重的身躯和姿态,一下子把犀牛的形象表现出来。
石犀不仅是唐代18个帝王陵前唯一用犀牛的形象为题材的艺术佳作,也是全国陵墓石刻艺术中罕见的。
是唐代陵墓雕塑
唐代最早的帝陵一献陵, 是唐高祖李渊的陵墓。坐落在陕西三原县。由唐代杰出的工艺设计师阎立德设计并监督营造。陵前的雕刻现已遭到严重破坏,仅石虎、石犀保存完好,但从这仅存的幸存物上,也足以看出唐初陵墓雕刻的艺术水平。
献陵石虎是一件很成功的作品。它完全根据猛虎的特征来刻画。硕大的虎头,雄健的体魄,粗壮的四肢都富有真实感。那缓步行进的姿态,仿佛一只猛虎从远处蹒跚走来,表现了猛虎沉着从容的性格。充满了力量感和生命感。
艺术手法继承了秦汉以来陵前石兽雕刻的优良传统。造型注重大体轮廓,省略细节,力求简练,而且突出了猛虎凶猛威严的内在精神,大大加强了陵墓前的威慑气氛。
唐代的陵墓雕塑仍分为陵前雕像和墓内小陶俑两类。陵前的大雕像主要分布于陕西关中地区的唐朝各代皇帝的陵墓附近。在陵前的神道两侧有高大的石人、石马相对呼应,气势宏伟,其中最有影响的有:献陵石雕、昭陵石雕、乾陵石雕、顺陵石雕等。

唐代雕塑融合中外、综合南北特点,达到了成熟的顶峰,为后世雕塑艺术树立了光辉典范
关中的建筑风格和风俗习惯有哪些?
关中的建筑风格和风俗习惯具有独特的特点,反映了该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建筑风格:
关中传统住宅:关中地区的传统住宅以当地材料为主,***取因地制宜的营造方式。这些住宅具有大气、对称、规则的技术特点,突出了防水、防沙、防火、地震等综合功能。整体风格直接关系到北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深宅、窄院、封闭的空间特征反映了古代“礼”的规范和儒家的传承。大多数住宅是传统的四合院和三合院,庭院层次较多,错落有致,颇具气势。
雕刻装饰:关中历代官家富商在建造住宅时,喜欢通过雕刻来装饰,如石雕、木雕、砖雕、影壁、檐廊、花窗等,手法多样、造型灵动。这些雕刻体现了主人的理想与道德追求。
代表性民居:关中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民居院落,如韩城党家村传统民居、咸阳旬邑县唐家大院民居、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崔家槐院、雷家宅院、孙家宅院等四十院近千间传统民居建筑。这些建筑古朴苍劲、雄浑大气,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文化特征。
风俗习惯:
世遗林则徐纪念馆3分钟介绍?
1847年初民族英雄林则徐来蒲城为他的恩师王鼎守心丧时居住的地方,这是陕西省内唯一保存下来的林则徐三次来陕期间,曾住过的一座完整的寓所遗址。
2002年开始修建为纪念馆,2007年正式对外开放。整个院落布满各色木雕、砖雕、石雕艺术品,雕刻手法娴熟,生动逼真,生意盎然,有出神入化之妙。
该院内仅高浮雕看墙就有十多块,木雕有200多幅,各种砖雕就有数百种,雕刻有龙凤、鹿、狮、虎、猴、鼠、人物、花卉山水等,并有陈抟老祖书写的福寿砖雕,更是弥足珍贵,也是各具特色。宅内为历代二十四块名匾之一。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宅内的“凤凰抱厦八卦亭”雕刻工艺精美,堪称关中一绝。两边的走廊不但能观赏字画、花草也是游客休息的绝佳场所。
1846年7月,62岁的林则徐来陕上任陕西巡抚不久,就向道光帝请***三个月,获准后就来到了他久久怀念的恩师,军机大臣王鼎的故里蒲城。他当时下塌于王鼎族弟,也是林则徐的好友王仲山的家里。
在这期间,林则徐留下了大量的墨迹和文物,仅为此宅院就书写了八块匾额。大门口保存下来的就有两块:一块是《兄弟叔侄科甲》;一块是《观察第》。走进大门,南厅上挂着林则徐当时写的《味兰书屋》,西箱房挂着《槐荫山房》,前厅房门额上悬挂《寿萱堂》。中厅门额上挂着《介祉楼》,后楼额上挂着他写的《肄经阁》。
从《味兰书屋》这块匾额上林则徐所书下款文字中,我们可以确定他来蒲城的时间,匾上书之“道光丙午嘉平望月”正是道光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五日即1847年1月30日。下款还书有“年愚弟林则徐识”。这块匾额是中国24名匾之一。历史学家刘仲兴先生经三十多年考证,林则徐请***后来蒲时间正是在1847年1月26日至3月31日之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关中石雕书籍简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关中石雕书籍简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