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书籍征服之战的读后感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书籍征服之战的读后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淞沪抗战的过程和意义?
淞沪会战时间:1937年8月13日~11月12日;淞沪会战的意义: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又称“八一三上海抗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军队之间的首次主力会战,交战双方总共投入近百万兵力,在三个多月的时间内激战于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抗战八年中规模最大,时间最持久的战役之一,震惊世界。
淞沪会战爆发于1937年8月,日军一名军官,带士兵强行闯过上海虹桥机场警戒线,被中国守军击毙。
日本以此为借口在上海挑起事端,13日。中国守军奋起反击,淞沪会战爆发,中国军队先后出动七十万余兵力,一次次打退日军的进攻,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淞沪会战持续三个月以上,日军四万多人,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一九三七年七月底,日军占领了北京天津河北后,决定进一步占领我国的最大城市上海,八月十三日,日军开始对上海发起攻击,淞沪会战开始了,国军调动几乎全国的精锐力量集结上海,包括中央军,川军,桂军陕军等,共计七十五万人,誓死保卫大上海,利用落后武器,给敌人以大量杀伤,日军进功失利,被迫连续调兵三次,总兵力达到二十五万人,最后出其不意从杭州湾登陆,进攻我背翼,我措不及防,被迫撤退,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十三日,日军占领上海。从此华东门户被打开,海运中断,首都南京岌岌可危。
淞沪抗战的过程:
11月13日,国民***发表告全体上海同胞书声明: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中国军队向吴福、澄锡国防线撤退,江阴保卫战开始;至此国军以60%的精锐部队损失殆尽的代价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的狂妄话语,淞沪会战拉下帷幕。 1937年11月5日,何应钦在南京召开的国防最高会议的报告中宣布,淞沪战场中国军队伤亡已达187200人;此外,1937年11月5日至12月2日之间,在后撤途中伤亡约为10万人;两项合计约为29万人。我军阵亡中将军长1人,阵亡师长、副师长4人,阵亡团长28人,阵亡营长44人。由于中方海军司令官的“沉船战术”泄密,中央海军全军覆灭。
淞沪抗战的意义:
淞沪抗战,为中国民族工业内迁争取了时间。同时,它也让全世界清楚地看到了中国的立场: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将其领土一块一块地征服、侵吞,即中国绝不会向侵略者投降!淞沪会战让全中国上下凝聚出了一个共识,就是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国“纵使战到一兵一枪,亦绝不终止抗战。”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悲壮的决定,整个民族决心以全面的牺牲来面对历史危机的挑战! 而对于日本,日军在上海苦战三个月才勉强攻下中国军队的阵地,(这使得)日本的民心、士气出现了怀疑与困惑。(通过淞沪会战)几乎可以确定,日本无法在短期内结束与中国的战争,那么这就必然暴露出其在战略上最大的致命弱点,即日本缺乏战争与民生***,根本经不起长期的消耗,一旦它无法在中国战场上达成速战速决,那么最终的溃败也就成为其无法避免的命运!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书籍征服之战的读后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书籍征服之战的读后感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