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文史书籍推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文史书籍推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史书籍推荐?
一、古典文学:
1、《三国演义》:记录了东汉末年以后的三国时代的历史故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宝库。
2、《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长篇小说,深刻地表现了清末乱世的人间苦恼。
3、《水浒传》:由宋代史学家施耐庵根据民间传说所整理而成的长篇历史小说,描写了江湖民间人士的风云变幻。
4、《西游记》:是中国古代一部经典的神话***,记录了唐僧玄奘历尽艰辛,得到真经的故事。
1、《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收录了孔子的言行,是明清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参考书。
2、《孟子》:是一部关于道德和的著作,收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儒家学说的基础性著作。
3、《中庸》: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提出了“中庸之道”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学的重要著作。
4、《大学》:是孔子的经典著作,介绍了道德观念和人生智慧,对古代社会有很大的影响力。
三年级孩子有趣的文史书有哪些?
《少年读历史》同样是历史书,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这一套虽然也是历史,和史记不同之处在于,这套书年代更广,从三皇五帝到中华民国,这一套书就足够了。在我成长的岁月里,一直都有历史书相伴,每一次和历史的对话,都会让我格外宁静,就像站在历史的长河里吟诵诗歌,总能心胸开阔
一室图书自清洁,百家文史足风流是什么意思?
字面意义,可以这么理解:
***净整洁的书房里堆满了自己收藏的各类好书,案头的各类古代史书让人也体会到历史的厚重和风流。
这是一副书房联,透过这么一副对联可以想见主人公的闲适优裕,淡雅从容。没有世俗的吃喝玩乐,几本好书,一个干净的书房便能让人自得满足。
为什么刚刚开始变法,皇帝就革了翁同龢的职?
在戊戌变法的第四天,状元宰相,两朝帝师,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翁同龢被突然罢免一切职务,开缺回籍。而且是永不叙用。当时都以为是光绪与慈禧不和,导致翁同龢被罢相。但实际上此事和慈禧没有任何关系。完全是光绪个人行为。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晚清政治家、翁同龢是官二代。是咸丰六年的状元,历任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先后担任清同治、光绪两朝帝师。翁同龢是典型的学而优则仕的代表,也是当时晚清清流的代表。应该是说,早年的光绪和翁同龢关系很不错。之所以罢相,完全就在于翁同龢本人的原因。
用现在的话说,翁同龢就是一个无能的政客,比之同时代的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差的太远。好虚名,轻实务。你让翁同龢做具体事务他肯定做不了,但别人做他却天天挑毛病。看人挑担子上山不觉得得累。光绪罢免翁同龢的理由是:“协办大学士翁同龢进来办事多不允协,以致众论不服,屡经有人参奏,且每于召对时,咨询***任意可否,喜怒见于词色,渐露揽权狂悖情状,断难胜枢机之任“。罢免一朝宰相仅仅是因为办事不利。这个借口实在是勉强的很。即便是在一个无比黑暗的朝廷。以这样一个名义罢免宰相也算是办事不利了。
具体到翁同龢被罢免,就在于翁同龢出尔反尔,首鼠两端。没有政治家的胸怀和气度。让光绪觉得翁同龢老迈昏庸。在光绪意图变法之际。不知新法为何物的翁同龢举荐了志大才疏的康有为。但洋务派的事情他又不懂。但又爱指手画脚。但看到康得到光绪的信任和重用,又十分嫉妒,以变法领袖自居,到处宣讲自己举荐康有为等人,以康有为恩人自居。种种行为举止让光绪觉得翁同龢是以老卖老,实在是不成体统。光绪罢免翁同龢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甲午海战的原因。以私利报复国家。
翁同龢这样的人就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典型代表。他是不贪财,但好名。但这更可恨,名利名利。名在利前。在变法的问题上,翁同龢主张缓。光绪希望速达。二者的分歧。让光绪认为其是阻碍。再就是作为一个陈腐的老官僚,已经让光绪感到厌恶。朝廷需要新鲜的血液。而翁同龢必须要让出他的位置。在再就是恭亲王的意见。而恭亲王临终前,告诉光绪慈:“是所谓聚***之铁不能铸此错者”。可见恭王对这个“迂腐“而不会办实事的翁同龢是多么厌恶。
慈禧更是厌恶翁同龢,这样一来。翁同龢受“帝”、“后”两方厌恶,而且及其不受待见,加之朝中政敌的打击,被罢免也就在所难免。而翁同龢自身对光绪不敬。“语多狂言“也就是说经常和光绪顶嘴。让光绪很受伤。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这种观点的流行,可能是受了《走向共和》的影响。
我得说,《走向共和》是一部好剧,但它不是历史。
在《走向共和》中,翁同龢被塑造成了一个迂腐的老顽固,为了跟李鸿章的私怨不惜克扣北洋水师换军舰买炮弹的钱,可转手却又为了一己私利被南洋奸商骗走了几十万两国库存银;甲午战争爆发,翁同龢面对李鸿章对时局的分析,置若罔闻,一力主战,遭致惨败后却又让李鸿章背锅;恭亲王死前,对立志变法维新的光绪帝说,想变法就不能用翁同龢,皇上千万不要铸此大错……就这样,翁同龢被光绪帝罢免,开缺回籍,永不叙用。
看《走向共和》时,看到翁同龢就像看到现在那些只会喊口号的愤青,心里简直恨得牙痒痒,但这些并非历史真实。
第一,翁同龢与李鸿章有仇,这是真的,简单说就是当年李鸿章一纸600字的奏折把翁同龢的哥哥翁同书发配到新疆,顺带着还把他爸爸翁心存气死了,具体不再赘述。翁同龢克扣北洋水师军费也是真的,但并非是针对李鸿章的报复之举。
因为翁同龢不单断了北洋水师的经费,也断了南洋水师的经费,甚至断掉了大清朝所有省份、所有部门购置外国枪炮的经费。
为什么呢?因为户部没钱了。
1885年,慈禧下令重建南海、中海、北海;1888年,光绪帝下令为慈禧修筑颐和园养老;1889年,光绪帝大婚,排场极尽奢华。
而且,即便翁同龢停掉了购置枪炮费用,这也影响不到北洋水师。因为海军军费根本不从户部出,而是走海军衙门的账。
海军衙门于1885年建立,由醇亲王奕譞负总责,庆郡王奕劻、直隶总督李鸿章会同办理。而奕譞、奕劻二人大多做甩手掌柜,所以实权被李鸿章把持。李鸿章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力,到处抠钱,据为己有,十年间总共为北洋水师筹集了2000万两军费。
因为翁同龢真的傻。
历来古代帝王搞权力的制衡,那都是讲究一个平衡,扶持起两派人来互相斗,皇权才可能稳固。
曾文正公在打击太平天国,那么就要扶持一个左文忠公,两个人互相恶心。你骂我一句,我参你一本。还要从湘军里面抽个淮军出来,其实都是权术制衡的游戏。
李鸿章在北洋经营,那么就要搞个张之洞在南洋叫板,让你知道你不是最嘚瑟的香饽饽,地球离了你还要照样转。
李鸿章作为杰出的政治家,理解慈禧的制衡之术,知道大臣不和对国家不利,当张之洞的南洋遇到了问题,明晓得是自己的对手,也要派个盛宣怀去帮忙,毕竟两个人是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的矛盾关系,倒下一个,另一个尾大不掉的话,离狡兔死走狗烹的大难临头也就不远了。偏偏这个翁同龢是个小心眼,因为自己那点点私仇,是铁了心要把李鸿章的北洋朝死里整,不惜哪怕是国破家亡,也要把李鸿章整烂,整臭,整死。
甲午战败之前,慈禧和满清贵戚为首的后党,光绪和翁同龢一派的帝党,以及李鸿章,张之洞等地方督抚为首的洋务派,是权力相互制约,均匀制衡的铁三角。甲午战败,李鸿章的北洋灰飞烟灭,张之洞的南洋只耗银子不出兵,三足鼎立的一个足就算是废了,成了帝党和后党的直接矛盾,而翁同龢又和维新变法的一票人搞在一起,康梁张口闭口就是要杀几个满清贵戚法就变了,多多少少是矛头直指太后老佛爷,再加上甲午海战前翁同龢拼命搞烂北洋的后勤保障,海战时没头脑的主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新账旧账一起算,一次性撸到底,也不为过。
实业兴邦,空谈误国,这个翁同龢就是个封建迂腐自私读书人误国的典范。然而历史上对实干的李鸿章是各种辱骂,对翁同龢这个沽名钓里,自私自利的读书人却“清流领袖”“三代帝师”的美名相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文史书籍推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文史书籍推荐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