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人格类型书籍观察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人格类型书籍观察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求推荐一本对人性深度解读剖析的书籍?
我推荐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Carel Kapek)的《最后的审判》(The last judgement)。
它是我读过的对人性剖析最有深度的作品之一。因为故事篇幅不长,我在这里跟大家简单讲述一下(我看的是英文原版,所以以下是我自己翻译过来的):
有一天,在天堂里,一个残忍的***犯的灵魂被带到了审判席前。审判席上坐着三位法官,他们看起来全都既严肃,又冷酷。
当审判开始时,法官们传唤了一位证人上庭。而这位证人,不是别人,正是无所不知的上帝!
接着上帝开始讲述他所知的关于这个灵魂的一切。确实,他凶残地***了某人,但上帝还讲述了更多。
上帝说当他还是个孩子时,他很爱他的母亲,只是不知道该如何表达。
上帝说在他六岁那年,他丢失了他唯一的玩具,一片漂亮的彩色玻璃枫叶,他为此伤心哭泣。
上帝说在他七岁那年,他偷了一朵玫瑰花,为了送给一个小女孩。可是当这个小女孩长大后,她拒绝了他,嫁给了一个有钱人。
这个年轻人无家可归,但他把最后一块面包分给了另一名流浪汉。“他慷慨大方,乐于助人,”上帝继续说道,“他对女人体贴,对动物慈爱,而且他信守承诺。”
然而,毫无悬念地,法官们依然判处了他最严厉的惩罚。
突然间,这个灵魂喊道:“上帝啊,您为什么不自己来做审判呢?”
上帝答到:“因为我知道一切。如果法官们也知道一切,他们也会无法审判,他们的心会痛....我知道你的一切,所有的一切,所以我无法审判你。”
以上就是故事的全部。
我想借此故事分享的是:人性是复杂的,无法简单地用“性本善”或“性本恶”一言以概之。就连上帝都无法裁决,何况人呢?人之所以能轻易地对他人做出“裁决”和“评价”,是因为他们往往只了解他人故事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在我看来,“善”与“恶”的***同时存在于人性中,至于哪颗***会生根发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所处的环境更适合哪颗***的生存和生长。这里说的“环境”,首先是心理环境,其次才是物质环境。
比如上面故事说到的灵魂,他犯下的罪孽固然不可饶恕,但我们从他的故事中也看到了“善”的痕迹。我相信,如果有人能在他最黑暗,最绝望的时刻,给他一点关怀,一点温暖,很可能“善念”就能压过“恶念”,他的灵魂就能得到救赎!
“善”与“恶”的***同时存在于人性中。
特别推荐司汤达的《红与黑》。
你是否苦恼过怎么嫁(娶)个有钱人一跃进入上流社会?是否苦恼如何才能职场晋升手握钱权?你是否为家贫人穷吃尽爱情的苦?
那么你一定要看看司汤达这本小说《红与黑》。
书中的主人公于连,是一个木匠的儿子,年轻英俊,意志坚强,精明能干,从小就希望借助个人的努力与奋斗跻身上流社会。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最终是个悲剧。
成功的有钱阶级永远是少数,而像于连这样不甘于现实的人却占据了大多数。在19世纪的法国,个人想奋斗成功,有“红”与“黑”两套突破阶级局限的方法,也是两种人生轨迹。在拿破仑时代的红是指参军,征战沙场,靠军功上位进入上流社会;黑是指宗教,通过当神甫进入上流社会。而主人公于连出生的年代拿破仑已经下台,参军的途径已经被堵死,只留下黑的途径。但是主人公于连开辟了另一条红的路径,这里的红则是指玫瑰,也就是靠爱情上位,一路傍***,引诱白富美,用爱情作为资本获得上位,最终眼看成功但又落入失败。
建议亲自读读吧,也许会收获比我说的这些更多的关乎人性的东西。
最后,希望人们都能越来越关注经典作品的魅力,千百年能成为中外名著的作品,一定都是直击人性深处的,才会流传时间长、范围广。发几句司汤达的名言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人格类型书籍观察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人格类型书籍观察型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