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龙应台路简介书籍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龙应台路简介书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寻找》龙应台读后感?
《目送》读后感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人到中年,当你读到这段话的时候,你的心会不会剧烈的颤动一下?
这是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目送》中扉页上的一段话,说得既令人心酸又无奈,步入中年,拥有年轻时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资本,但是平静下来才发现父亲已经远去、母亲也在慢慢的老去、儿子们挣脱自己的保护要远行、朋友们在曲终之际渐渐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经营着自己的生活,在别人眼中拥有一切的“我”却无力将他们一一挽留,环顾四周,惟有任凭他们渐行渐远,默默“目送”。有没有在这里找到你的影子,这里的“我”又是多少个我们的写照?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女士对自己生活的回顾与反省,倒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他们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印象最深的是以前回老家,每次走时,我昂头在前面大步流星,偶尔回首,总看见奶奶撩着围裙的一角不停地擦拭着眼睛。那时很不以为然,又不是再也不见,干嘛就像最后一次般伤感。但是,真的有一天就成了最后一次。你不管怎样离开,都不再会有人为你留恋,为你挂牵,为你等待。就算有千万次的回头,会有谁人在一直目送着我的离开,哪怕转了弯仍舍不得收回目光?我们的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会目送着我们的孩子蹦跳着离开。但是我们都很难去回头张望,只因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做儿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我们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泪看着我们渐行渐远。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属物,“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你能给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让他(她)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目送的时代背景?
2004年,龙应台父亲的逝世,让她体味到人生如同“暗夜行山路”。
此前,五十多岁的她,从未经历过任何至亲的死亡。
“这与她台湾‘外省人’的身份有关。
”作为从大陆到台湾的移民,除了父母兄弟,小时候的龙应台没有其他家族亲人,因为这一背景,她对许多“人生基础课程”的学习有着严重的时间上的延迟。
龙应台说,有了对生死的经历之后,开始觉得大部分社会议题其实都只是枝微末节。
《目送》这本书写于2007年,当时的台湾社会正经历着一些重要的社会变革。这些变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在这个背景下,作者龙应台通过这本书表达了她对时代变迁的深深思考和感悟。
她以一个母亲的角度,描述了自己与儿子的关系,以及这个时代的变迁给她带来的影响和感受。
这本书也反映了当时台湾社会的价值观、文化特点和社会现实。因此,可以说《目送》的时代背景是2007年的台湾社会变革时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龙应台路简介书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龙应台路简介书籍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