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士族与科举书籍读后感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唐朝士族与科举书籍读后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科举制度的利弊?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基本制度。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
科举制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但是到了明清,科举考试的范围越来越小,更严重的是,科举考试必须***用“八股文”的方式作答,考试形式日益僵化,严重阻碍了学子们的创造力。
科举制度,就是封建国家根据需要而设立若干科目。允许普通人和官员一样自愿向官府报名,举行公开、统一、集中的考试。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机制,在不同的朝代都会呈现不同的效果。
科举制度发展到后期很容易为“恶人”所用。在那个“八股取士”的时代,偏重文科不注重实践,科举的考核标准是考生的思想是否服从朝廷,而不是创新。致使士人思想单一、不敢越矩,不利于思想的创新,也导致了科学技术不能进步。
科举考试制发生,是辟举制与九品官人法的***。这无疑是一个进步,也绝非偶然,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对百姓来说,科举制度是连接文官阶层、士族和百姓的桥梁。实行科举制度,士人可以“怀牒自进”,即自由报考的方式。
2021七年级下册历史科举制的意义?
1)中国的科举制度,通过考试补充人员的道路。这在世界政治文明史上,无疑是一个创举,一个过分超前的制度因素。正是这一因素,确保了中国传统官僚型帝制的个性。
(2)科举制度,使***得到源源不断的人才,将全国的精英吸引到国家的管理网络中,不仅使官僚制获得了较高的管理效率,而且最大限度的消弭了士大夫离心离得的可能。
(3)推行科举制的结果,对于官僚制帝国来说,最大的好处是削平了大门槛,扫荡了自东汉以来门阀士族的势力。
隋文帝开创科举制不怕门阀世家的不满吗?为什么?
他当然不怕,门阀力量不是那么强大!
魏黄初元年(220年),尚书令陈群,奏请魏文帝实行“九品官人法”。这是九品中正制正式成为官方选拔制度的开始,虽然魏晋时期还是依旧存在大量的察举制和征辟制选拔的官员,但是中正制选评越来越盛行,基本成为定制。
可笑的是,陈群自己恐怕没有想到自己颍川陈氏作为顶级门阀,一百多年后居然会被九品中正制给束缚住了,最后逐渐没落。
九品中正制的缺点我们不多赘述,但是很明显南北朝时期一直处于皇权与世家抗衡的状态。南朝自刘裕的强横开始,世家大族逐渐顶不住皇权的威势败下阵来。尽管梁武帝选择了与世家合作,但并无法改变世家大族的颓势了。侯景之乱后,南朝世家门阀全面衰退、江河日下、朝不保夕。
北朝经历了大规模混战后,门阀的力量有所削弱,但是存在感依旧很强。经历了北周和北齐的混战之后。尤其是之前占据主导地位的河北世家和河东世家没能取得抓住北周王朝的功劳,他们在新建立的隋王朝中央***中,话语权并不是那么的高。
而真正对隋王朝有巨大影响力的当属关陇军事贵族,他们掌握着帝国的军事话语权和政治权力,对于杨氏的统治有着巨大的威胁和影响。
另一方面,九品中正制显然无法继续维持下去。由于世家大族普遍迭代迅速,时局动荡,世家大族的身份无法保证他的地位了。“河阴之变”后,九品中正制显然是运行不下去了,很多制度都流于形式,地方上又开始流行察举征辟了,似乎开了历史的倒车。
况且南朝梁时期,已经发明了五馆招生考试这样的先例,萧衍发明了寒族只要凭借自己的文章和见识,就可以当官的制度。隋文帝拉过来搞出了更为正规的考试制度罢了。
况且,门阀士族真的没啥实力反对了,真的不剩什么力量可以和皇权对抗了。而且又不是完全去掉了察举制和征辟制,科举每年就那么一点人,门阀也感觉不到有啥太大威胁不是!
而真正令皇帝如鲠在喉的新兴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们,显然还没有意识到皇帝的长远规划,没有意识到科举制对自己的威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士族与科举书籍读后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士族与科举书籍读后感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