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广西铜鼓书籍简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广西铜鼓书籍简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广西北流为什么被称为是世界铜鼓王之乡?
如果从公元五世纪中期成书的《后汉书》开始算起,中国有关铜鼓的记载至今已有1500余年。1705年,荷兰人罗姆菲尔士从印尼将一面铜鼓带到欧洲,欧洲人开始关注这种铜制乐器。在国外,系统研究铜鼓的学者,首推奥地利人佛朗茨·黑格尔,他在1902年所著的《东南亚古代金属鼓》一书中,对铜鼓类型所作的最早阐释,至今仍被某些学者沿用。
铜鼓最早起源于云南洱海和礼社江流域。人们吃饱喝足以后,将煮饭用的铜釜翻转过来,敲击其底部,伴歌伴舞以自娱,后来铜釜被改进后,成为专用乐器,这就是早期的万家坝型铜鼓(以出土地云南楚雄县万家坝古墓群命名)。
早期铜鼓向东传到滇池周围,滇人在造型和纹饰上对其进一步美化,铸造了精美绝伦的石寨山型铜鼓(以出土地址云南晋宁县石寨山古墓群命名),此型铜鼓对称和谐,装饰华丽,象征滇王及其他“邑君”“侯王”的统治权威。
考古证据显示,铜鼓的传播是沿河流一路向东的,到春秋时代晚期,岭南地区部分越人开始铸造铜鼓,广西最早的铜鼓见于右江流域。约从公元 1 世纪至 7 世纪的东汉至唐代,成为铜鼓的鼎盛发展时期,继石寨山型铜鼓之后,各类新型铜鼓异军突起。铜鼓在向东发展的路线中逐渐衍变,进入广西境内后融入当地民族的特有审美情趣,最终形成广西境内铜鼓铸造、使用的繁荣。
从流传和出土发掘的铜鼓来看,广西是现存铜鼓最多的省份。据统计,广西有五百多面铜鼓,约占全国铜鼓总数量的三分之一。这里也是包含铜鼓类型最多的省份,铜鼓类型共分为八种,广西拥有七种,其中的北流型、灵山型、冷水冲型三个类型的铜鼓都以位于广西境内的出土地点命名。
一、自称而非他称。
世界铜鼓王之乡?哪个机构或组织授予的?反正我没有找到相关的依据。不出意外的话,这个话是某个砖家随口而出的一句话,然后,呵呵……
二、北流确实出土了大铜鼓。
1955年,在北流县发现的一面云纹大铜鼓,鼓身高67.5厘米,鼓面直径165厘米,重达300公斤,据说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铜鼓。
三、关于铜鼓之乡
据资料统计,全世界现存古铜鼓共2400多面,其中馆藏古铜鼓1600多面。中国出土的铜鼓有1400多面,广西各级文物、博物馆单位收藏有610余件。河池作为当今仍保留着使用铜鼓习俗的地区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民间传世铜鼓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被誉为“世界铜鼓之乡”和“中国铜鼓之乡”。
北流铜鼓文化源远流长,如今世界铜鼓王就是在北流出土的。北流铜鼓出名,与之相应的铜鼓文化更是意义深远。据专家考证,铜鼓的铸造,曾吸收了中原铸铜文化的成果。至汉代,北流型铜鼓“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世界最大的铜鼓在北流出现,标志着北流文化的第一个高峰,也是难以逾越的高峰。
广西是我国铜鼓最多的地方,解放以来,文物机构陆续收藏的铜鼓达五百多个,其中自治区博物馆收藏的铜鼓有三百二十多个。广西境内铜鼓最多的是北流,现存铜鼓二十四个,上调自治区十个。
1***2年在北流市六靖镇水冲庵发现的云雷纹大铜鼓是广西最大的铜鼓,也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古代铜鼓。该铜鼓体型高大,鼓面直径165厘米,高67.5厘米,重达300公斤。鼓面中心是八道光芒的太阳纹,***用突起的同心圆弦纹分成五道晕圈,晕圈内布满单线旋出的云纹和菱形套叠的雷纹。关于铜鼓的制作年代,一说为春秋时期,一说为汉代,目前尚无定论。铜鼓现存于自治区博物馆。
对现存的铜鼓,中外学者研究之后使之分型别类。如明清两代学者把铜鼓分为“伏波鼓”、“诸葛鼓”两种,认为大的是“伏波鼓”,小的是“诸葛鼓”。德国学者迈尔和夫瓦,1898年把五十二个铜鼓分为六类;奥地利学者黑格1902年将一百六十五个铜鼓分成四个主要类型和三个过渡类型。我国学者仿照他们把铜鼓分为甲、乙、丙三式,或甲、乙、丙、丁四式。 但都不够科学,不够准确的。现在广西学者经过反复考察研究,明确地把铜鼓分为滇系和粤系两大类型。滇系以云南石寨山出土的铜鼓为代表。一九五四年三月,云南博物馆发掘石寨山古墓,第一次经我国考古工作者亲手掘出铜鼓一个,铜形的贮贝器两个。嗣后,一九五六年十一月至一九五七年一月,对石寨山第二次发掘,发现土坑墓二十座,出土铜鼓十五个,钢鼓形贮贝器四个,第六号墓的漆棺底部发现一颗“滇王之印”。据《汉书·西南夷传》 载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赐滇王当羌“滇王之印,复长其民”。证实这些铜鼓是汉代西南少数民族器物。滇系铜鼓最东散布到广西贵港。一九五五年修筑黎湛铁路,路基穿过贵县贵城镇,从一座晚期西汉墓中清出一大批铜器,其中有一个残破铜鼓,与石寨山的相似。 粤系铜鼓以北流出士的为代表,叫北流型<甲型>,以灵山出土为代表的叫灵山型<乙型>。北流型铜鼓的特征是体积大而浑厚,鼓面大于鼓胸,有的边缘下折“垂檐”,胸部略直,胸的最大径偏下,腰呈反弧形收缩,胸腰间斜度平缓,只有一道凹分界,多为圆茎环状耳。纹饰以三道弦纹组成晕圈,鼓面晕圈宽而疏朗,鼓身晕圈窄而密集。太阳纹一般是八芒,晕圈内以云雷纹为主体。所以有人又称为云雷纹铜鼓。有的还饰有梭形纹、水波纹、方格纹、帝纹、钱纹、四瓣花纹等,均细致而少变化。还有鼓面立体青蛙瘦小,蛙体无纹饰,一般为四只。灵山型铜鼓则体型凝重,形象精巧,耳为带状扁形,鼓面正体蛙常是六只,皆三足,背有划纹和圆涡纹,多为二弦分晕,鼓面和鼓身各有三道比较宽的主要晕圈,装饰有骑士纹、兽纹、鹭鸟纹等。此外,也有云雷纹、水波纹、席纹、钱纹、四瓣花纹的。花纹比北流型繁缛。
北流型铜鼓最大的特点是体形大,鼓面大于鼓身。滇系铜鼓则鼓面小于鼓身,体形也比较小,鼓面没有超过一百厘米的。北流型最大的铜鼓是六靖镇水冲庵的一个大铜鼓,现陈列在自治区博物馆,这个铜鼓鼓面为一百六十六厘米,重六百斤,高六十七点五厘米,是两千年前铸造的。这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大的。一个铜鼓,号称“铜鼓之王”。此外上海博物馆藏铜鼓,鼓面直径一百四十五厘米;广州博物馆藏铜鼓,鼓面一百三十八厘米;桂平麻垌小学藏铜鼓,鼓面一百三十七点八厘米;浙江博物馆藏铜鼓,鼓面一百三十四厘米;德国柏林博物馆藏铜鼓,鼓面一百二十七厘米。以上铜鼓均出自两广。此外,鼓面直径在一百一十厘米至一百二十三厘米之间的大铜鼓国内还有十多个,都是出自广西的北流、陆川、桂平、平南、容县、博白和广东高州,一律都是北流型的。
北流和其毗邻各县之所以古铜鼓分布密集,这于北流规模很大的铜石岭冶铜遗址有关。铜石岭,位于北流城东北约十公里处的民安圩附近;圭江自南面而北绕过山前。这座名山巍峨壮观,石皆紫铜色,山顶平宽,有四季不涸水池,传说西汉初年南越王赵佗“于此山七炼铜”,唐代削平萧粱之后,这里设置“铜州”。当地群众都晓得铜石岭是古代开***铜矿和炼铜之地, 山上黄土层中至今仍可见到蓝色的孔雀石和烧结了的铜矿渣。一九六六年广西考古工作者在这里找到了古代的矿井、炼炉和排水沟、灰坑,拣获了当时的矿石、炼渣、铜锭和风管。这是研究我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地区***矿、冶炼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虽然尚未找到铸造铜鼓的直接证据,但附近各地铜鼓之密集肯定与这个冶铜遗址有密切关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广西铜鼓书籍简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广西铜鼓书籍简介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