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长恨歌书籍简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长恨歌书籍简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白居易长恨歌录入哪本书里?
白居易的诗歌《长恨歌》最早收入白居易本人亲自编辑整理的诗文集《白氏长庆集》里,白居易将其归入“感伤诗”。
《白氏长庆集》是唐代白居易作品集名。本书原在唐穆宗长庆年间编集出版,故名。原为75卷,前集50卷,后集20卷。到了宋代已经亡轶4卷,现存71卷。有影印宋绍兴本,不分前、后、续集,其中诗37卷,分为讽喻、闲话、感伤、歌行、杂律等,文34卷。
诗歌《长恨歌》中分成四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这首诗是作者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全诗形象地叙述了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起第一部分,叙述安史之乱前,玄宗如何好色、求色,终于得到了杨氏。而杨氏由于得宠,鸡犬升天。并反复渲染玄宗之纵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
这是悲剧的基础,也是“长恨”的内因。
“六军不发无奈何”起为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仓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宛转娥眉马前死”是悲剧的形成。
这是故事的关键情节。
杨氏归阴后,造成玄宗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思。诗以酸恻动人的语调,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泪下。
诗人有意将玄宗***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刻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氛围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情批判。忆旧相思。
着力表现了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和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及回宫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
“临邛道士鸿都客”起为第三部分,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虚无缥渺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
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带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进一步渲染了“长恨”的主题。
结局又以“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
长恨歌的历史背景?
《长恨歌》是我国诗词史上一颗明珠,它以历史为题材和背景,用诗词形式艺术化加工精心创作的佳品诗词流传至今。《长恨歌》是文学诗词艺术作品,虽然是以安史之乱为背景,描写唐明皇、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但是必竟它不是历史书籍,而只是以史为背景,主要描写爱情和恋情为主的诗词文学作品。其中也有讽刺唐明皇只爱美人,不爱江山的真实历史。并描写当时的皇帝是重色轻友,贪恋美色,不理朝纲的昏王,最终葬送大好江山的事实
书上长恨歌的3种观点评价?
《长恨歌》一出,关于其主题,便成为历来读者争论的焦点。观点也颇具分歧。大抵分三种:
1、其一为爱情主题。是颂扬李杨的爱情诗作。并肯定他们对爱情的真挚与执著;
2、其二为政治主题说。认为诗的重点在于讽喻,在于揭露“汉皇重色思倾国”必然带来的“绵绵长恨”,谴责唐明皇***导致安史之乱以垂诫后世君主;
3、其三为双重主题说。认为它是揭露与歌颂统一,讽谕和同情交织,既洒一掬同情泪,又责失政遗恨。
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长恨歌书籍简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长恨歌书籍简介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