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登天之梯系列书籍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登天之梯系列书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父亲是那登天的梯原唱?
歌词“那是我小时候 常坐在父亲肩头 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出自歌曲《父亲》
歌曲名称:《父亲》
歌曲原唱:崔京浩
填 词:赵韫颖
谱 曲:郭小天
歌词:
那是我小时候
常坐在父亲肩头
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
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河上公人物介绍?
河上公,是历史上的隐士,其为老子作注的《河上公章句》成书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但是其姓名生地无人能知。《神仙传》载:“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也”。
河上公亦称“河上丈人”,河上***,齐地琅琊一带方士,黄老哲学的集大成者,方仙道的开山祖师。河上公修仙得道之处在琅琊 (今琅琊台附近)天台山。对此,东晋葛洪在《嵇中散孤馆遇神》中说:“纪年曰:东海外有山曰天台,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台,羽人所居。天台者,神鳌背负之山也,浮游海内,不纪经年。惟女娲斩鳌足而立四极,见仙山无着,乃移于琅琊之滨。后河上公丈人者登山悟道,授徒升仙,仙道始播焉。有嵇康者,师黄老,尚玄学,精于笛,妙于琴,善音律,好仙神。是年尝游天台,观东海日出,赏仙山胜景,访太公故地,瞻仙祖遗踪,见安期先生石屋尚在,河上公坐痕犹存”。
河上公是黄老哲学、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作为东方沿海一带著名的方士,河上公与学生安期生将黄老哲学与燕齐之地神仙学说相结合,开创了方仙道文化,也为道教的诞生在思想体系上奠定了基础,因此在道家,方仙道,道教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同时也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
三星堆博物馆的镇官之宝?
三星堆博物馆有四大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所谓“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国宝”文物,属于“一级文物中的孤品和易损品”。
因为太过珍贵或者脆弱,所以不能拿出去外展,以免遭受意外的损害。
三星堆博物馆一共有四件禁止出国境展览的“国宝”,
分别是祭山图玉边璋、青铜大立人、金杖和1号青铜大神树。当然,这四件也同时是我们的镇馆之宝了!
第一件镇馆之宝- 祭山图玉璋
时间约为公元前1600-前1200年。
玉璋两面阴刻相同图案,每组纹饰包含山陵、牙璋、云雷纹和两排做祭拜状的人像,推测该图像表现的是隆重的祭祀场景。
第二件镇馆之宝 - 青铜“大立人
时间为公元前1600-前1200年,身高1.72米,加上台座,总高2.6米。
铜像基本***用写实手法,按***的高矮、比例、动作塑造,同时对眼、耳和双手进行了较大的夸张,以强化人像超凡的一面。目前学者比较倾向于认为大立人的身份是三星堆古蜀国集神、巫、王三者身份于一体、最具权威性的领袖人物,是神权与王权最高权力的象征。
第三件镇馆之宝- 金杖
时间为公元前1600-前1200年。
它是夏商周时期全中国最大的一件黄金制品,长142厘米,直径2.3厘米,重量接近500克,含金量高达90%以上。它是用金条捶打成金皮后,再包卷在木杖上,出土时木芯已经炭化,仅存金皮。金杖的一端有长约46厘米的三组平雕图案,学者认为金杖标志着王权、神权和财富垄断权。
第四件镇馆之宝 - 青铜神树
当你走进第一展馆(综合馆)时,肯定不会错过“通天神树”,因为它是第一展馆(综合馆)内最大的一件文物,相当壮观,远远地就能被看见。
这座“通天神树”是青铜制作而成,通高3.96米,主要由底座、树和龙三部分组成,***用分段铸造法铸造而成,其中使用了套铸、铆铸、嵌铸等多种工艺。
“通天神树”的树干顶部及龙身后段略有残缺,最上端的部分已经缺失,估计全部高度应该在5米以上,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所有青铜文物中形体最大的一件。
“通天神树”分为上、中、下三层,每层三枝,共有九枝,每枝朝不同方向弯成弓形,上面挂满了“果实”,还有9只金乌神鸟,距今至少已有3000年的悠久历史。
据说,“通天神树”是古蜀人根据“十日神话”制造的一件青铜器,与传说中的“扶桑”、“建木”、“若木”等神树极有关系。
“通天神树”到底是扶桑与若木,是“十日神话”的实物写照?或是建木,具有所有“登天之梯”的性质?或是“社树”,具有立杆测影、以定时刻之功能?或是多种神树的复合型产物,具有综合性的特征与功能?都还是“未解之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登天之梯系列书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登天之梯系列书籍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