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晚清系列改革教训书籍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晚清系列改革教训书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洋务运动的性质、作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洋务运动的性质、作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洋务运动的性质
洋务运动是洋务派在清朝的封建统治阶级中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进行的自救改革运动。它是进步的和落后的保守。
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洋务运动的洋务运动继承了魏元控制外国人的长期技能思想,提出了``加强''和``谋求繁荣''的思想,并集中力量发展军事力量发展军事工业。并发展了一些民营企业。上海在促进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开设了一批新型学校,派出了最早的官方学生,翻译了一批西方学习书籍,这在当时为中国带来了新知识,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传统的“自下而上”和“强调正义与利益”的观念都受到了影响。社会态度和价值观已经开始改变,工商业工人的地位已经上升。它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氛围的改变。
3.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国史镜鉴是说什么的?
国史镜鉴,治学成才。作者:赵禄祥主编。
国史镜鉴一书精选了上起先秦,下迄清朝灭亡五千年的历史上,大量治学成才的典型人物及典型故事,其中包括治军、治学、修身等方面的典型事例,既有专心刻苦、好学多思、尊师求教的典型,又有逆境成才的典型。并对其中的成败教训进行了评述。
民国有没有修过清史?
为前朝修史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二十四史》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诞生的,纵观中国古代,为前朝修史的目的包括总结前朝兴衰的经验与教训,为本朝确立合法性等。众所周知,《二十四史》中是没有《清史》的,因为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专制王朝,清朝之后的民国已经是共和国体,再仿照专制王朝那样为前朝修史则显得不合时宜,不过进入民国后,还是有人专门从事《清史》的编纂的,不过一直到今天,一部官修的《清史》都没有真正颁行过。
民国时期清史的编修也是经历了一个波折的历程。北洋***时期,《清史》的编纂是***主导的。1914年春,北洋******会议议决编纂《清史》,经过总统袁世凯批准后,北洋***于同年设立清史馆,当时参与纂修《清史》的大多是前清的遗老遗少,清史馆的负责人由曾经任东三省总督的赵尔巽担任,此后陆陆续续参与纂修《清史》的包括缪荃孙、金梁、张尔田等人。不过后来因为***更迭,清史馆的经费时断时续,因此《清史》的编纂工作也就同时断断续续,1927年,张作霖入主北京后,重新开启清史馆的工作,由于此后时局再度陷入紧张,北伐军的脚步越来越逼近北京,所以最终《清史》也没有成稿,在北伐军进入北京之前,负责《清史稿》刊印的金梁将印出来的1000多本中的400本运往东北,这是“关外本”的来源,其余的700多本则是关内本,关内本是经过修改的版本。
进入南京国民***时期,清史的相关研究依然存在,但是官修清史的工作则陷入了停顿,因为《清史稿》中存在对革命党的攻击和诬陷,所以南京国民***在接收北京故宫博物院后就宣布查禁《清史稿》,《清史稿》因此也就成为了***,南京国民***时期,中国更是内忧外患不断,所以官方修清史的活动并没有实质开展。
2002年开始,我们国家开始了新一轮的《清史》编纂工程,目前虽然正式的《清史》还没有出炉,但是《清史》编纂工程却产生了许多其他重要的成果,出版了一批有关清史的资料和专著。
中国历史传统是改朝换代后,后一个朝代要专门为前一个朝代修史,我们常说的“二十四史”就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但是二十四史的最后一本是《明史》,这就令人感到奇怪,中国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的历史没有写吗?按照时间来看,孙中山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按惯例中华民国就应该为清朝修史,但是革命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建立了北京***,接着是军阀割据混战时期,到1927年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中国在名义上才又一次有了统一的***。之后又从30年代开始,中国又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下。如此混乱的情况下,修史这件事情确实不容易,但是实际上,这个时段的各个***还是有做修史工作的,成果就是我们现在见到的《清史稿》。清史稿是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设立清史馆,编修清史的未定稿。民国三年(1914年),经民国***院呈文,大总统袁世凯设清史馆,以赵尔巽为馆长,缪荃孙、柯劭忞等人为总纂,总领清史修撰工作。1920年编成初稿,1926年修订一次,到1927年大致完稿。《清史稿》的编纂有其重要的价值,它以清朝史料为基础,综合运用当时材料。但是它也有众多问题。纂修者多为清室遗老,眷恋清朝的心态甚重,书中有很多反对革命、诬蔑先烈、谀扬清朝的内容。且当时清朝档案并没有经过仔细整理,编纂的时候人员众多,时局动荡使得编纂混乱,最后仓促完成发行时也没有进行谨慎校勘,故错误较多。这使得1929年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向行政院呈文,将其列为***,理由如下:“系用亡清遗老主持其事,……彼辈自诩忠于前朝,乃以诽谤民国为能事,并不顾其既食周粟之嫌,遂至乖谬百出,开千百年未有之奇……故其体例文字之错谬百出,尤属指不胜屈。此书若任其发行,实为民国之奇耻大辱”。这也引发了30年代民国***、学界对是否应该禁止《清史稿》发行的众多争论。虽然前期也是积极酝酿筹备,但是因为所处的环境混乱,后又遇战争,因此《清史稿》版本较多。据1931年以后曾任******监察院监察委员的刘禺生述称:清史稿印本有四:曰北京初印本,曰东三省改正本,曰东三省增修足印本,曰日本广岛精印本。刘禺生认为,北京初印本是1928年由袁金恺主持、金梁经办刊印的最初的共1100部。后来各种版本都是在此基础上衍生而来;东三省改正本,也称作称作“东三省第一次印本”、“关外一次本”。这是金梁将北京初印本的400部运往东北,作部分改动后发行的;东三省增修足印本又称为“关外二次本”,是金梁在一次本基础上进行的修改。而日本广岛精印本是依据关外二次本编纂的。但实际上,《清史稿》远不止这些版本。最出名的关内本,是清史馆的人发现金梁私发“关外一次本”后,对原北京初印本进行修改后发行。联合书店影印本则是综合了关内本和关外本,但整体以关内本为主,大致出版于上世纪40年代。到了60年代,有依据关外一次本刻印而成的香港文学研究社印本、1961年台湾国防研究院的《清史》本。台湾这套《清史》的初衷是想想抢在大陆对《清史稿》进行整理之前,出版一部正规的“清史”,但同样时间仓促,客观条件并不充分,成书问题百出。70年代有1***6年的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这一版本只是对之前关内本、关外本明显错误进行修改,删改不大。1981年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印本。1986-1991年台湾以国史馆的名义出版了“《清史稿》校注委员会”的《清史稿》校注本。故台湾地区至今还未出版可以取掉“稿”字的清史。(图:戴逸) 2002年,大陆启动了新世纪标志性的文化工程--《清史》纂修,著名历史学家戴逸为负责人。《清史》是我国一个重大学术性文化工程,编纂于2004年全面启动。体裁***取以纪传体为主、兼***其他体裁的“新综合体”,主体工程共分五部分:通纪、典志、传记、史表、图录。全书共92 卷,*** 3000万字。目前初稿已完成。 温显贵.<清史稿>版本综述[J].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2月刘海峰.<清史稿>、台湾<清史>与国家<清史>[J].兰台月刊.2011年8月下旬百度百科:国家清史纂修工程,***s://baike.baidu***/item/国家清史纂修工程,2017/12/19周海建.南京国民***对<清史稿>的审查及其社会因应[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晚清系列改革教训书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晚清系列改革教训书籍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