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四史书籍读后感800小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四史书籍读后感800小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一个字?
比起四史之一《三国志》,小说《三国演义》虽然缺乏历史的严密性,但他把一位位英雄形象艺术化,将他们的个性更加延展开来,让读者印象更加深刻,回味无穷。所以如果有人问我更爱哪一本,我一定不***思索的回答是《三国演义》。爱他,不仅是爱他有名的战争写法,更爱其中数不尽的爱恨分明的真正的英雄;爱他塑造的辩舌施计的文臣儒士,也爱他描写的舞刀弄枪的壮士猛将;爱那割据一方的君主,也爱那竭力尽智的群臣。
总之,翻开了这本厚厚的《三国演义》,就看到了滚滚长河向我涌来,山河破碎的画卷里,展现了无数英雄的豪情壮志。他们为了自己心中的正义,或统领,或被统领,一起为天下一统作为着。他们之间的恩怨情仇、嘉言懿行,抑或是勾心斗角、追名逐利,都吸引着我的眼球,让我欲罢不能。这引人入胜的笔法竟让我有时忽然忘了这是庄严的历史
《史记》和《资治通鉴》都是写史的,我该从哪本入手?为什么?
其实都不建议,因为不论你看哪一本,都看不出东西出来,正史写得很空泛,
想看出东西,不如先从各史学家写得通史开始,比如白寿彝、吕思勉、傅乐成、范文澜、伯阳、钱穆等,都写过中国通史,特别是吕思勉和钱穆的可以看看,
看了两本后,找几本唯物史观的史书看看,再看看韩非子,
如果这时候想看正史了,再可以看看正史。
《史记》《资治通鉴》两部史书皆已拜读,就读史感想略陈一二。
吾本一农,学历初中。辍学务农,劳于田垄;羁游负贩,累乏幽明。成家始自贫困,日逐温饱;悟道积于常情,书慰暇时。余初甚爱诗词对联,晨读熟记,劳做玩味,竟能消解乏累。渐思提笔书吾心曲,奢能以简言概括精准,遂学古文,词赋以佐修辞。牧牛雨中,冕旒冠带;心布四野,得拥风云。张图壁上,伫望冥想;跻身古籍,侔齐古人。有此妄想,更滋嗜读之癖。读有感发,或诗或文,未尝有间。自兹劳乏筋骨有余思,执卷消长夜,易苦召甘,自娱其乐。
吾每读书,必原文无注释版本,朝读以记,日劳释思,稍有存疑,书店查稽考证,比较内省,略同殊异。吾先读《聊斋》,慕蒲公志异博***;次涉《史记》,效太史公语意精深。人物简言数语,勾勒性格逼真。观盛衰成败,长河聚多少血泪;览古今得失,历史唱几许悲歌。纪***一连贯,寻章便能入胜;编年纷繁错落,觅句亦可出神。其中檄文如刀,先声夺人,呈杀伐辞***;又有谏诤剑指,直揭时敝,招夷族之祸。亦或躹躬尽瘁,死而后已;亦或明哲保身,退隐知机。皆为鉴照,以正斯人。
读《史记》《资治通鉴》***使穿越自拟,步王侯将相履迹,必先修身易性,韬光养晦,任贤用能,远离声色;是以粗通文史,览儒学道家精典,辅易经智慧,进退随机,安贫乐道,近抚清风。
若此事料在先,虽不能侔齐诸葛;事后总结,评论亦可不落俗套。读史如斯,盖为此也!
史纪是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居24史之首,古代史书的通称,全书从黄帝至汉武帝3000多年历史,创史绝学。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从春秋至宋1362年史记载,从史兴衰发展,沧桑变化更真实描述史学概论,是史学巨著。鉴于从史记学习更能系统认识历史,源自史学之始,然后学习资治通鉴,才有全面认知历史提升高度。
这两本书都可以称得上史学巨著,也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资料。但是,两本书成书年代,作者不同;在记录形式,题材方面也都各具特色。
首先,二者在记录的年代不同。西***司马迁著书《史记》,是自发的行为。也就是说,司马迁是自愿耗时耗力编写这本书的。主要记述年代是从三皇五帝到司马迁当时的时代,也就是汉武帝时代,前后一共三千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成书远远晚于《史记》,是北宋丞相司马光在***授意下编撰的,主要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这段共1362年的历史。
这样一对比,也就不难理解后世为什么将《史记》作为二十四史之一了。就资料的真实性、可信度层面而言,《史记》更受后人的推崇。
还有,两本书所用的记述形式也各具千秋。《史记》是纪传体通史,而《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通俗来讲,纪传体是根据人物来记载历史,是人物真实的故事汇聚成的。编年体就是根据历史发展顺序来记录的,也就是方便国家追溯朝代历史之功用。
两本书的叙述方式同样富有艺术价值。《史记》的文学色彩更浓厚一些,艺术价值也就更高一些。所以,个人建议,有时间还是多读《史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四史书籍读后感800小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四史书籍读后感800小学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