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华传统美德书籍读后感匡衡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华传统美德书籍读后感匡衡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读书修身养性的名人例子50字?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
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范仲淹——“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人们所熟知。但范仲淹出身贫寒,为了能博览群书,他白天苦读,直到日落西山才吃一点东西。夜里也挑灯夜读,常常和衣而睡,持续了五年之久,后来更是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孔子是读书修身养性的名人代表,他强调学习作为一种修行,提倡“三学”(文学、武艺、礼乐),注重探究人性、政治、***等问题。同时,他还提倡谦虚、自律、敬老、爱民等美德,影响深远。
匡衡,字稚圭,勤奋学习却没有蜡烛。邻居家有烛光却穿但是来,匡衡就把墙壁凿个洞引来了邻家的烛光,用烛光映着书读。
同县人文不识家里有很多书,匡衡被他家雇佣劳作,却不要报酬。
主人奇怪地问匡衡,匡衡说:“期望能把主人所有的书都通读一遍。”
"主人惊讶,就借给匡衡书,之后他成了大学问家。
鲁迅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鲁迅一枚金质奖章。鲁迅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鲁迅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熟读四书五经的人就一定是道德高尚的君子吗?
所有的小人,都是熟读四书五经的!
没读过四书五经,你自然不配当小人,顶天也就是一个恶人,恶人***用刀,小人***用心。
小人平日里充满着君子气息,所谓君子,自然一定是读过书的,而且读得通,读得透,读得举一反三,读得触类旁通。
他们在书里,不仅看到了忠孝礼义信,更看到了如何利用忠孝礼义信而为自己谋取利益。
这个利益当然是自己的利益。比如为了当官的费无忌,比如法律专家赵高,比如谋略高手中行说,比如书法大师蔡京,然后就是明朝那那一溜弯儿内阁,随便拿出来一个都是满腹经纶,***无血。
小人读书的方法相当值得参考,李斯能从《论语》中发现帝王心术,叔孙通也能从《论语》看到了拍刘邦马屁的方法,到了三国时期那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名士哪一个不是熟诣经史,都是读的同样的书,为什么有的人读成了海瑞,有的人读成了严嵩?
所以,死读四书五经的人会变成君子,或者是腐儒。而吃透四书五经的人才算得上活学活用,因为是君子还是小人,完全看自己心情,完全看有没有利益可图,如果宋高宗力主北伐灭金,估计秦大人秦桧一定会冲在前线。
当然,小人最喜欢的就是君子。因为君子是上天赐与他的礼物,比如屈原,比如李牧,简直是为小人量身订做的一样,没有这些死读书的人,荣花富贵从哪里来,美女金钱从哪里来?
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四书五经”为君子之道,至小中国的传统观念是这样认为的。
“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主要由朱熹审定,其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之名则始于汉武帝,其包括《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四书五经”不仅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还是古时每个读书人必读之书目,是儒家的君子之道。
但君子也有两种,一种是真君子,另一种是伪君子。在我看来,历史上熟读“四书五经”者,真君子少,伪君子多。
朱熹是“四书”的集注者,也是“程朱理学”的贡献者,其主张的“存天理,灭人欲”深受儒家学者推崇,按理说其必属“君子”无疑。
然而,在“庆元党案”中,朱熹却被揭发出十大罪状,其中便有“诱引尼姑二人以为宠妾,每之官则与之偕行”,“家妇不夫而孕”这两条。可见其终究是个言行不一之人,在君子前面加一伪字也不算过分。
有时候,觉得赵匡胤把“扬文抑武”作为基本国策,并不是个好主意。可能他也想不到,那些熟读“四书五经”的文人们,斗起来比谁都狠。最终,大宋也被这种“朋党之争”搞得乱七八糟。
最后要说的是,成为道德高尚的君子与熟读“四书五经”并没有必然的关系。
明代徐英在厅中挂有一联:“仗义半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其能获得广泛的传诵,也不是毫无道理的。
熟读四书五经的人,不能绝对地说道德品质就一定高尚,也有明知缺德而故意为之的伪君子。就一般而言,读书知礼仪,不读则妄为。"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有的文盲就是不讲理,走横路,有的法盲,做了违法事还不知道自己已犯罪…
精通四书五经的人一定是反儒批孔的斗士,例如王安石,鲁迅,毛泽东…;迷信四书五经的人一定是傻子,例如颜回,孔乙己,建文帝…;自己心底根本不信,反而向人大力推广和宣扬四书五经的人,都是顶尖的骗子,汉奸,坏蛋,例如:蔡京,秦桧,朱熹,汪精卫等。
四书五经本就是普通的历史资料,不过经巫儒之徒们篡改,里面多有害人的糟粕,没有一定的鉴赏和批判力,读它不仅不会成为道德高尚的君子,反而很有可能成为黑厚势力小人,坏人,非专业人士最好别碰这玩艺!
我已经熟读了"四书","五经"还没熟读,但若说熟读了"四书五经"就能成为道德高尚的君子,反观自身,离君子的要求还远得很呢!
君子,是道德上的自我实现,不是知识的积累,是自身不断地反躬自省,善则留,恶则去。诚以待人,诚以待物,单是一个"诚"字,就足够一生去践行了。
在生活中酬酢万千,"装"成很高尚的样子倒不难,按一个模子套进去就行。但能有一日不说谎却是很困难的,有时候自己还会礼貌性地赞同,有时候还会嫉妒,有时候还会想想自己的私利 。
那么,"四书五经"的作用到底在哪?我想,它树立的是一个标杆、一种道德追求,以前人为师、为友,遇事会自然想起前人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至少提供了一个参照系。
但没有"四书五经"这个参照系,也有人能自发地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这说明,人心都有向善的一面,熟读"四书五经"不过是一条"捷径",关键还是在于自己的内心的勇气:敢不敢做个诚实善良的人——就像《皇帝的新装》里那个说真话的小孩!
多谢阅读!
祝您开心愉快!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华传统美德书籍读后感匡衡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华传统美德书籍读后感匡衡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