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鲁迅书籍红色系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鲁迅书籍红色系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来自哪篇文章?
鲁迅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
来自 鲁迅 藤野先生。
作者当年在日本仙台是仅有的一个中国留学生,当地人把他当作稀有的人物;也正是因为他的“稀有”,才引来学校教职工的好奇,而对他多加关怀帮助,这是一种理解。
但主要应该作另一种理解,到仙台受到优待,当然是出自日本人民的友好情谊,大多数普通日本民众都是善良友好的,尤其是对来自贫穷落后的中国的留学生更是关怀备至;而作者却不愿领受他们的关怀,宁愿把他们的关怀看成“物以稀为贵”。
“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这是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自己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认为日本友人对自己的关心,是出于对弱国国民的同情,而不是尊重,这对于有强烈爱国感情的鲁迅来说,自然感到无限辛酸。
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来自那篇文章?
我来告诉你们,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来自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以前初中语文课本的必选课。只要是进过初中学习的同学都会知道的。鲁迅先生的文章言辞犀利,杂感居多,值得一读。
红学有哪些经典著作?
下面谈一些我自己的心得。
胡适的《〈红楼梦〉考证》,首先确立了自叙性。
然后俞平伯的《红楼梦辨》和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延续了胡适的研究方向。但俞平伯开始加入很多文本分析的内容。个人认为周汝昌排的“红楼梦”年表虽然不能尽信,但以这个角度研究红楼梦,意义很大。曹家的历史在周著中亦很详尽,虽然有些错漏处,初入门者可以其为底,将来再看其他人的质疑,就知道该怎么判断。周汝昌几乎也是“曹学”和“脂学”的开创者。刘心武可以说是得他真传和首肯的。(刘心武观点虽然很有些问题,但他水平不低,而且研究方法上颇有集红学各家于一体的意思)
曹贾互证的这一派,个人感觉看完周汝昌就可以打住了,周汝昌后期鼓吹宝玉和湘云再“遇合”,甚至有书专门论证“脂砚即湘云”,这些都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了。不过周有本小书《红楼真梦》也还写得不错,可以说是关于“旧时真本”故事的集大成者。再强调下,还是不能尽信啊。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是民初以美学角度评论红楼梦的开创之作,倾向于诠释“解脱”,写得也很文言,可看可不看。
鲁迅关于《红楼梦》的评论我印象中在《中国小说史略》里,一定要看。整本书都要看。
多读了几遍原著之后,去看张爱玲的《红楼梦魇》,着重看她怎么揣摩曹雪芹的创作历程和修改经过。是另一种角度的分析,目前无人出其右。
有一本书叫《四海红楼》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鲁迅书籍红色系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鲁迅书籍红色系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