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边城书籍封面的简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边城书籍封面的简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想成为有自己文风的作家,可以学习哪位作家?
首先,作家强烈的个性除来自自身阅历外,还来自所崇拜的作家。
(杜甫)
作家们总是追随自己的偶像,就连鲁迅那么独立,也有所追随。他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白话小说,同时也是对俄国果戈里同名***的模仿,虽然只是形式上的借鉴,但果戈里对鲁迅的启发很大。
当然,这个例子是选材立意表现形式上的,但由此可见,从来就没有“天生”的“自己文笔”,要有自己的“文笔”,须以古今中外广泛阅读作基础。所谓见多识广。
如果缩小范围,“自己文笔”仅指独有的语言习惯和语言表达的独到之处,同样需要在广泛的阅读的基础上,从选择追随自己敬仰的作家开始。
鲁迅的语言格言一般精炼,和他从小学习、背诵古文有着密切关系,虽然他口头反文言甚至主张废除汉字。
对于语言的选择、锤炼,得有标准,标准是什么,这得有作者的独立思考与判断。对于偶像的学习,得自己能够消化,不能照搬,不能停留于模仿水平。就像学书法要临帖,也要能够出帖,在熔铸大家的基础上有自家面目独到之处。
其三,须有丰富独特阅历。
文笔从来是依附于作者的人生的,一个庸庸碌碌随波逐流的人,不可能有独特的文笔。一个八面玲珑的人,文笔一定四平八稳,一个满足于美满幸福的人,不太可能有着悲剧意识。幽默搞笑也不能无病***,以喜剧表达悲剧才是深刻,而这深刻体验和领悟来自深刻的悲剧阅历。
在我看来,博览群书,博***众长才是形成自己文风的唯一出路。至于单一的学习某一个成名作家的文风,是没有出路的,甚至会有抄袭剽窃的嫌疑。吴昌硕曾对***说:“学我,不能全像我。化我者生,破我者进,似我者死。”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每一部作品,要是都有某一个作家作品的影子,应该是一件可悲的事。其实作为一个初学写作的人来说,不妨先向书法家学习一下。书法家大抵都是先要识字,然后读帖,其后临帖,再后来消化先人的风格而演化成自己的风格。这也就是说,要想成为作家亦或诗人,那么就要先识字,然后读书,不要专一读某一个作家的书,也就是所说的博览群书。然后学会熟读乃至背记下来,试着临摹一些名文佳作。一旦觉得自己可以做文章,作诗填词了,就要学会忘记。把别人的东西消化了以后,就要学会忘掉。这一点很难得,也很重要。不然的话,在以后自己的文字中总会有别人的影子。要形成自己的文风就要善于观察,敏于思考,勇于捕捉。多看,多读,多学,多想,多写,多自我剖析,多听别人的建议。一百个作家有一百种写作手法,只要自己从每一个作家的作品中汲取一点点精华,集中到自己的笔下,融入自己的文字中,逐渐的就可以形成自己的文风了。
想成为自己,最简单了,你自己就是你。还需学哪位作家?学自己就得了吗!然而,学自己就可能自说自话,写出来的东西嘀嘀咕咕扭扭捏捏小里小气。于是还是要学别人,就像脸长得一般,整容去,人家问你要弄成谁那个样子?你必得说出一二才妥当。
这个问题提的有点拧巴,因为作家真到了形成自己风格时,就不需要学谁了。而需要去学这个那个的,则还远远没达到形成风格的程度。
文学特有趣,好还是孬,是读者说了算?也不好统计。作协说了算?也不太可能。出版社杂志社说了算?也不全面。还是评奖的评委说了算,也有点扯。自己说了算?没人给你发表。大学说了算,也不太靠谱。质量监督局说了算?人家不爱搭理你。于是文学就成了“马后炮”。
一旦在哪个点冒个尖,好家伙,都成事后诸葛亮。这个好那个好,都堆积过来,这有个温和说法,叫成名。如果不冒尖,那些诸葛亮都哪去了?不成名,给你的基本是冷脸拒绝,一个诸葛亮也不出现。
其实这个问题,可以这样问,学谁能冒尖成名?或者学谁能见到一群事后诸葛亮?因为不成名,谈何风格,就像你没北京户口,就别谈在京买房。
还没成名,想形成自己的风格,也可能是厚积薄发,是提前积累。但总的来说,没被那些事后诸葛亮关注和捧场,风格也只是自己的私藏而已。静静压在箱子底,何时才能“嫁出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边城书籍封面的简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边城书籍封面的简介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