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沈尹默系列书籍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沈尹默系列书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求关于书法的书籍推荐,附带介绍,谢谢?
问题有些笼统,是要书法学习的书籍,还是书法有一定水平, 需要书法理论书籍,所以两者兼而有之的推荐几部。
书法书籍分两个大的方面,一是书法工具类 ,一是指导书法学习类。
沈尹默临学北碑以二王法书之,这种方法值得借鉴学习吗?
在现在流行手机、电脑敲字的环境下,书法低位远远低于以前,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打字渐渐疏于练字而字迹变丑,比比皆是我就是其中一人,所以尤其佩服能坚持练书法的人,深入研习创书法的人更不用说了,无论立足点是什么,沈老的精神值得学习的,尤其是对于优良传统的坚持和博大精深文化的传承精神,这点没有什么好质疑的。
沈先生的书法可以分为早晚两个时期。早期以楷书为主,据称,沈先生早年学黄自元,按在世作品,此后受褚遂良影响甚深。
晚清民国以来,学“碑”成一时风潮时尚。但是从上图来看,笔势侧出,且中路震颤无度。以此来说功力不足。“寿”字竖笔起处,横钩竟无笔法可言。再如“仁”字左竖下段,字口之外有溢墨。这些都暴露出落笔随意,有失严谨。从体势上来讲,似欧非欧。有意摆脱临本束缚,但是又不得其法。
以此图来看,褚遂良的味道被忠实的表现。单就褚遂良的《大字阴符经》来说,早在70-80年代书目文献出版社的《故宫博物院周刊》就有学者从多角度论证其伪作之嫌。按技法而言,此作,线条提按无度,孱弱乏力,转折多端。临之,或贻误。
沈先生天命之年以后,喜作行草书。此作堪称佳作。
从三件作品的线条特征看,翻笔不灵,转折柔润,牵带丝连,就当属软毫或长锋笔所为。以此观之,沈先生似喜欢婉转书风,这与他诗人兼教育家身份相匹。
但是相比同样喜欢柔毫作书的董其昌来讲。有讲多不足。
此图为董其昌名作。从“山”、“连”等字竖笔。“白”字首点和横折笔画的起笔处。中锋允正,即使连属之处,亦能作到自如转换。笔画连绵处,内含筋骨,转折处如折“钗股”。
启功先生多得力于《智永真草千字文》。平素临池之功颇勤,《诗文声律论稿》更是用小字清抄稿本出版。
一生留有金石题跋较记甚多。虽然关于他的书风非议很多,但是他于书法线条美的展现是勿庸置疑的。
从线条的硬度,到滋润的墨气,甚至被讥为“一捆柴”。但是这正是来自于他对碑的深刻领悟。因此他才有“师笔不师刀”的感慨。
沈尹默以不断临书,摸索书法用笔。几乎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所写的二王管窥所见等著作,对普及书起着巨大作用。在近古以前笔法口口相传,虽有论述也多虚无飘渺之词,使人不得要领。只有沈老无私用自己的实践体会揭示之。其功迹前无古人。书法用笔本来各体虽有差异,其理相通。借一把钥匙开许多门也许有想不的效果。诸君以为何如。
学北碑,启功也同样走的书路。沈尹默与启功都是大书家,折射了书墨的内蕴,必有参进碑帖融合。
这是成熟的学习书法的方法。都理解,帖学尽流畅,比如行、草,皆是帖学体现的畅然状貌。
北碑皆为隶书转为楷状的笔画,依然具有古意,状貌朴茂,笔画结体万千姿态。
大家知道周慧珺善行书,草书,都是掺进了碑学笔意,显得书墨不具油滑之感,而是增加了姿态的奇倔,古意。丰满了她的书墨笔画线条。
这已经成为所有书学者的共识,自古就有常识,清代碑学盛行,赵之谦何绍基郑板桥的行书,都参进了篆隶。
近代鲁迅的笔墨,就是直接入北碑味道,行书特别苍劲有力,姿态别具。
故碑帖结合,利于笔墨的流畅之韵与迟涩之古意。达到典雅而朴茂。
总之丰满书墨线条。故判断,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借鉴学习。
白蕉与沈尹默书法相比较,谁更具有潇洒气质?
我更喜欢白蕉!
沈尹默先生功夫和学问一流,自然喜欢的人很多,但是和白蕉相比,沈身上更多的是技法与功力打磨出来的规规矩矩的好书法,而白蕉的书法,更多一些魏晋神韵,仿佛神仙中人。
书法以神***为上,形质次之。所以,我更欣赏白蕉笔下的神***与风流。
白蕉的书法,在用笔、结体、章法上非常自然、非常轻松。能自然已不易,能轻松更不易。近世书家中能同达自然而轻松的也只有于右任、黄宾虹、谢无量等几人。白蕉的书法明快清新、澹净古雅,而又不显孱弱单薄。非常鲜活地展现了晋韵及唐法。从明清到现代,许多“大家”象巨人一样在地面上高视阔步,但在晋韵、唐法这两座大山前表现出来的依然是迷茫、徘徊乃至顾此失彼,而白蕉则在晴朗的天空下信步于这两座山的峰颠。这与白蕉先生眼界高、取法高、用功勤、个人天分与悟性高是密不可分的。
沙孟海在《白蕉兰题杂存卷跋》中说:“白蕉先生题兰杂稿长卷,行草相间,寝馈山阴,深见功夫。造次颠沛,驰不失范。三百年来能为此者寥寥数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沈尹默系列书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沈尹默系列书籍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