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外国中医版书籍推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外国中医版书籍推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我是学中医的,很枯燥,有哪些有意思关于中医的书推荐?
中医,最有趣的不是给人看病,治病,卖药,而是把自己的医德,医术提升到一种境界。
好的中医,又要斗病,也要劝人,把病治好的中医,是本分,而能劝人远离疾病的中医,是大德!
这是我理解的中医的乐趣,至于医书,我觉得精研伤寒杂病论,特别是张机书写的序,对于一名现代中医而言,好过学习药方。
背药性赋,是没错,只是现代人体质早就有了重大改变,原本适合古人体质的药***方,必须要结合现代人体体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就需要点时间和精力去实践。中医离不开实践,学习西医的入微分解方式,将会让中医彻底沦陷,并且我理解:辩证,开方,制药,使用,一方见效。是中医的正确流程,如果一方无效,那么就是没看对,说明中医水平还需要提升。
所以我理解,有趣的中医书:一定是通过总结实践,自己书写✍的。验证古方,演化今方,成就未来变方,这是中医最大的魅力。
我也是学中医的,自学的那种。以书为师,断断续续十来年,阅医书无数。可读者有不少,不可读者更多…(呵呵都被我读过了才发觉,只是浪费时间而已)给你推荐一些启明类的医书《中医火神派医书三种》《衷中参西录》《古中医圆运动》以及最近看完《梦回伤寒四大金刚》里提及的医书《读过伤寒论》《仲景归真》。
本人在仲景门墙徘徊多年未得要领,得《仲景归真》如醒醐贯顶,豁然明释…感谢医学先辈门为后学的呕心泣血——致敬!!!
推荐几本现代的书,一本是《问中医几度秋凉》,另一本王唯工的《气的乐章》,还有一本小说《首席御医》。
《问中医几度秋凉》,作者不是中医,但她的母亲是中医,女儿也学了中医。算是记事文学吧。她是从旁观者的角度,记录了一些她母亲行医的事情,以及多年对中医的思考。文笔不错,也说了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
《气的乐章》,是一本不同的研究中医的方式,不同的视角研究中医。记忆中作者是学物理的,然后进入中医的,从物理的角度思考中医。
《首席御医》呢,我看的是网上的***,应该是正式出版了,但正式出版物名字是不是一样,就不知道了。写了一个医术惊人的道医传承者,从医转而从政。很长,不过写了一些社会生态,中医方面也有不少典型案例,以及一些真知灼见。类似的***网上不少,但这本算是比较值得一看的。
中医类的,推荐你看看余浩的书,如《医间道》,与教材写法不同,也是现代人写的,爷爷传的中医,北中医读书,毕业后好像是回家乡行医了。比较容易懂,且有些见识的。他的书不少。
在校读书,未必只读教材,多看各类有点关系的杂书,能够拓展思维,并且帮助理解。同样的东西,不同的人说出来,感觉就不同。看的广更容易理解。
最后,别忘了实践。没有实践,中医是学不通的。
学习中医有捷径。中医书籍可谓繁多杂乱,又需要文言文的功底,对于初学者是够难的。但有捷径可寻,个人认为,应从《伤寒论》开始,让自己先形成一个六经的思维意识,初学者可以把六经机械的理解为人体分六个范围,人体受邪(内在,外在的都包括)会在这六个方面发出求救信号的,这是人体具备的自救本能,这个求救的信号,就是所谓的证,根据症状的不同就可以确定六经中属哪个病位了,再结合八纲辩证来区分是寒,热,虚,实,逐一的确定。这样呢,就基本的能找到病位,病性了,类似导弹的导航系统吧。能达到这个地步,接下来需要了解六经定位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的,是人体变化的一个过程,记住是一个过程,有的患者横跨两个经别或者经别更多,属于合病或者叫做并病。每一经别都有初期,中期,后期之分,但也不外乎寒热虚实了。《伤寒论》另一个关键点容易被业界忽视,就是天人合一的思维,从时间的变化来定位疾病,人24小时的身体变化遵循了太阳出没规律,那么六经在固定的时间段分别有其气最旺的固定时间段,在这个对应的固定时间段,身体会出现相应的反应,表现出症状。属于六经的欲解时和欲作时,当然需要慢慢的自己悟了,学习中医需要悟性,当然悟性是入门后的事情了。能够六经八纲定位病位,病性,那么医圣都出具了药简利专高效的方剂,而且煮药方法,药材的炮制方法,服用方法,方后的护理都是清清楚楚的。现在很多人强调阴阳是不够的,还有阴阳之间的转化过程,这个过程是动态的,要用动态的思维去分析事物的发展啊,是吧。医圣就具备了这样的智慧,注重观察了人体的本能反应,了解了人体的症状,知道了人体需要帮一把度过疾病这个难关,而且告诉人们怎么救,病位在哪里,汗,吐,下,和,温,补,清,消需要用那一招具体的很。医圣够伟大吧。好了,其中的奥妙不是一时半会说完的,余已过半百,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去发现医圣的智慧,乘着国家的好政策,利用医圣的大智慧去服务人类,早日成为医疗界的主流。
中医是一门艺术,不单单是治病救人的术,更不简单是一个学科,它包罗万象,上可以通天,下可以连地,中可以晓人事。作为一个现代人,没有古代的文化底蕴,学习起来可能犹感吃力。但是只要深入进去,就可以体会到中医的博大精深,但是学习毕竟是一件吃力的事情,有时候会身心疲倦,这时候可以读一些中医的课外书,既可以扩充见识,又可以学习一些写作的方法。
在我读的中医书籍中有一本叫做《梦回伤寒四大金刚》的课外书,作者以梦境穿越为线索,一步一步介绍经方,通过一个个病案讲广东伤寒学派的四大金刚陈伯坛、黎庇留、谭星缘、易巨荪的学术思想,伤寒的学术意义,以及学习经方的方法,运用经方的方法。
《梦回伤寒四大金刚》不仅仅讲述了广东经方四大家的治病经验,而且记录了身为中医的大医仁心,悬壶济世的慈心。一个个事例鲜活动人,不仅仅让人耳目一新,更是让学习经方的人热血沸腾。书中以虚构的人物为线索,描述的却是近代广东经方四大家的事实。这种写作的手法也让中医学这一门枯燥的学科注入了不少新鲜的能量。寓教于乐,城可谓是中医学中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中的中医学佳作。
此外中医尚有许多类似的书籍,如《小郎中学医记》、《祖孙两代人的中医情怀》也可以作为课外的越读,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推荐一本你认为有干货的中医书籍?
一本书肯定是聊不完中医的,你是兴趣学的话,可以看看王幸福的书籍,附带医案和方子,如果你是系统学习,那么现代中医其实以伤寒杂病论为基础的多,本草纲目也要学,[_a***_]也需要,反正一句话,没有一本书是特效的,慢慢积累吧!
如果一本书的话,有干货。
比较推荐《医宗金鉴》,此书是乾隆下令编写的清太医院的科班教材。我的70岁老师父也是让背诵这个。先背四诊心法 下脉诊。然后再背诵上。就可以慢慢练习诊断。只是这部书太厚了。还分三本。中医界流传 《医宗金鉴》,《临症指南》,《衷中参西录》执一书可治天下病尔。没古文基础白搭。
最有干货的书籍是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该书总结唐代以前《大医精诚》,《大医习业》之成就。
好好看,好好读,反复看,反复读。
读熟悉了以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如果想行医就从唐朝往前读,如果只想发展中医保健,那就从唐朝往后读,读到大清一定要好好的休息几天,拜访一下施今墨《施今墨临床经验集》,《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拿到这两样宝贝后立即回来。
有一定中医基础的人,建议读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熊继柏的《从经典到临床》,该书用中医经典指导临证,有理论有医案。其中25个疑难案例让人受益匪浅,举一反三可以治疗许多疾病。本人研发的治疗荨麻疹非常有效的“秘方”,就是受到该书的启发。中医爱好者可以网购来读。
我来讲两句。
中医,你不妨把它当做一棵大树。树根是《黄帝内经》、《难经》和《神农本草经》。对,就这三本书。树干呢?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没有《伤寒》就没有中医。后来的诸子百家,像什么金元四大家、张景岳、叶天士、黄元御,民国时期的张锡纯,建国后直到现在,那些个乱七八糟的国医大师,他们著书立说,充其量勉强算是枝枝叶叶,学与不学其实没有多大区别,可以算是佐餐小菜吧。
中医的情况大致如上。下面,请发挥你的想象思维,把中医这幅画嵌入画框,挂在墙上,你想怎样看,就怎样看。
欣赏这幅画的眼睛,叫做《医宗金鉴》。
我想买一个中医方面的电子书,哪位大神给推荐一个?
医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需要经过大量的理论与实践,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不建议去自学这些,否则自己瞎开方害人害己,如果只是兴趣的话可以先把一些中医经典书籍看下,例如<伤寒论>
不知道您想要哪方面的中医书籍?说实话,中医方面的书籍很多,建议成系统按顺序的学习,不如先学中医基础理论、医古文之类,了解中医思维;然后学习中药学、方剂学打好基础;在这中基础上,在学习内外妇儿相对就容易理解吸收,真正做到掌握。以下图片中是我个人收藏的一些中医方面的书籍目录,您可以看看有没有需要的!
我是学中西医结合出身的,如果你是想进医院,拿医师资格证,成为一个中医临床医生的话不防自考去实现,但是现在的就业形式对自考来说是不太合适的。 如果你是为了兴趣,并不以此作为谋生手段的话,我可以推荐几本书你看: 首先是《中医基础理论》这是必看的,这是基础,是你踏入中医殿堂的铺垫。
其次是《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这些是临床基础,也是必看的。中医基础血扎实了,学这些可以比较轻松,尤其是诊断。学中医其实就像走路,一条道,分几条岔路,等你完全掌握之后你会发现任何一条岔路都能帮你达到目的地。 再次就是中医的各个临床应用的了如《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等,值的一提的是《针灸学》很有用的,就算给自己保健也是不错的。
最后如果想拓展,学习古代的中医专著则《医古文》要看,前人的精华太多了,如:《皇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丹溪心法》《景岳全书》《脾胃论》等都可以看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外国中医版书籍推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外国中医版书籍推荐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