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关于参政议政书籍推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关于参政议政书籍推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评价元稹?他写了那么多忠贞不渝的情诗,人品到底怎么样?
纵观元稹之一生,他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就其人品、官品而言,有人说其正直、勤政、爱民,又有人说他“工于投机取巧”、“巧宦热中”、“勾结宦官”;还有人说,元稹是《西厢记》中主人公张生的原型,他薄情寡义,始乱终弃,攀龙附凤。元稹真是情场得意,先得双文(莺莺),后娶韦丛,征服薛涛,又娶安仙嫔、裴淑。难怪他的滥情多受后人诟病。
元稹那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历来被传诵的佳句,此句出自于元稹《离思五首》中的第四首,全诗为:
元稹的这首绝句,取譬高,情意浓,且用笔极妙,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以精警的词句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表达了对所爱之人的忠贞与怀念之情,创造了古人悼亡诗歌中的绝胜境界。
1、贞元十六年(800 年),22 岁的元稹离开了长安,来到河中府做事,就在此年,他深深地爱上了一位叫“双文”的姑娘,并且男女之间可以发生的事情全发生了,偷偷地同居了一阵子,事后他还写有《赠双文》、《莺莺诗》、《会真诗三十韵》。其中《会真诗三十韵》开***诗歌大胆露骨描写之先河,是著名的***诗。
2、为了进京谋取功名,贞元十七年(801 年)春,元稹离开河中府,离开了双文,前往长安参加进士科考,结果不如人意。
贞元十八年(802 年)冬,24 岁的元稹第二次参加贡举。次年春发榜,他考取了书判拔萃科第四等,被留在秘书省任九品校书郎。在长安的一年备考期间,他的才华得到了时任从三品京兆尹韦夏卿的赏识。就在他考取了书判拔萃科第四等这一年,三品大员韦夏卿决定将他 19 岁的宝贝女儿韦丛嫁给元稹。
他还写下《古决绝词三首》,有针对双文之嫌。他大言不惭地主观臆断自己不在双文身边时,那双文很可能就让别人占有了,正所谓“我自顾悠悠而若云,又安能保君皑皑之如雪”。结婚第二年(贞元二十年),26 岁的元稹写出了足令他扬名千古的***小说 《莺莺传》,这也使他自己成为中国戏剧史中的***人物。《莺莺传》后被宋代赵令畤翻创为商调《蝶恋花鼓子词》,金代董解元又作《西厢记诸宫调》,元代剧作家王实甫再改编为五本二十一折的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历史影响之大大,可见一斑。
不幸的是,婚后五年,韦丛便撒手尘寰。元稹写下了感人至深的《遣悲怀》三首,其中最出名的是其中的是第二首:
3、韦丛去世前,元稹就曾与四川女诗人、歌妓薛涛有过一段“姐弟恋”(薛涛此时已经 40 多岁,比元稹大近 20 岁)。元和四年(809 年)三月,元稹出使川东,有机会接触、认识薛涛。当这个阅人无数的女诗人全身心投入到这场恋爱中时,元稹却被调往洛阳。一别之后,两人再也没有见面。元稹当上翰林学士时,寄给薛涛一首七律《寄赠薛涛》:
过了三个月的蜜月生活后,想到自己是朝廷大员韦夏卿的女婿,在权衡利害得失后,终于还是“临途诀别,不敢挈行”。这一年七月,元妻韦从虽然病逝,元稹也没有娶薛涛之意。
元稹是中唐时期有名的诗人,就凭他与白居易并称“元白”就知道他的才华很不简单。历史上的元稹的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也写过很多有名的诗篇。但诗品不等于人品,他的人品有些欠佳,而且也是一个多情的***,绝不像《遣悲怀》中那样的老好人。
元稹的绯闻很多,他似乎也并不以为耻,还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书。如他和其母系远亲之女双文(即后来***名的崔莺莺)的感情纠葛就被自己写成了《莺莺传》,成为了后来《西厢记》的蓝本。
在《莺莺传》中,他以张生自称,讲述了他自己与崔莺莺的感情故事。在书中,他这样写道:
年二十三,未尝近女色
在我们看来,这可能很正常,但是在元代23岁还是***就很稀罕。有人就因为这件事嘲笑他,他就说了这么一番道理:
登徒子非好色者,是有淫行。余真好色者,而是不我值。何以言之?大凡物之尤者,未尝不留连于心,是知其非忘情者也。
元稹还是追崇的还是有感情基础的***,而不是只有皮肉之欢。这一点倒是和《红楼梦》中警幻仙子对贾宝玉的“意淫”说辞有些类似。
长话短说,张生向崔莺莺示爱,崔莺莺先是拒绝,然后主动找他,最终二人有了鱼水之欢。好景不长,张生前往京城赴考,及第之后就抛弃了莺莺。
抛弃崔莺莺这件事,在《莺莺传》中写的含糊其词,毕竟是元稹自己理亏嘛。我们翻阅历史可以找到,元稹赴京应考之后,因其文***斐然被京兆尹韦夏卿赏识,认识了为韦夏卿的女儿韦丛。
在唐代,很多时候不是你要有学问就能够在仕途上一帆风顺的,身份背景也很重要。而韦氏是当时唐朝的大族,为了仕途更进一步,为了功名,权衡利弊之后,元稹还是抛弃了崔莺莺,选择了韦丛。(也可以推测出元稹当时长相肯定出中,否则怎么会那么快就把韦夏卿的女儿迷住呢?)
听说《西厢记》中张生和崔莺莺的原型便是元稹和他的表妹,但是不同的是,张生和崔莺莺结局美好,元稹和表妹却没得结果,为什么呢,始乱终弃呗!元稹当初为了得到这个表妹,如孔雀般展现了他在情感领域的特殊天分,终于,表妹到手了,也终于,索然无味了。不但如此,他还给表妹泼了一身脏水,说都是她勾引我祸害我,我是无辜的。后来,作为有志青年的他去了长安,给一大官做了倒插门女婿,得了一美娇娘,很贤惠的那种。生活稳定了,他便开始继续寻找芸芸众生之灵魂伴侣,很快有了结果,大才女薛涛,两个人演绎了一出家里红旗不倒家外彩旗飘飘的佳话。但好景不长,原配去世了,那时的元稹写了一首让世人感动地好哭鼻子的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真是一首好的情诗,让我差点都以为元稹要纪念亡妻终身不娶了。但是他没有,他就是娶薛涛我也认,毕竟还是有感情的,但他也没有,好像很开心的纳了几个小妾生了一堆儿子等等,害得薛涛追他到天南地北写了无数情诗都没有用。再后来,好像又娶了老婆新婚快乐又遇见知己两情相悦什么的,不说了不说了,太乱了又总是一个套路,男人的情感很宽宏阔大,只是我不懂!
我是回答问题不走寻常路的 @飞鹰作文 ,我想说是元稹诗是真正好诗,人是极品渣男。
一、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的千古名句多年以后再来读,依然还是情诗经典。
但元稹其人,在私生活当中,却并不是只认“沧海”、“巫山”的,他是一个标准的“豪门赘婿”,看到当时的韦家有势力,就娶妻韦家的女儿韦丛。将年青时代认识的相好莺莺给抛弃了。
所以,在文学批评界一直有一种说法:元稹写的那两句情深深、意浓浓的情诗对于他的为人就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二、诚知此恨***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娶妻韦氏之后,元稹一度带着老婆和当官的岳父一起居住。自己在仕途上也没少沾老丈人的光,这就不仅仅是滥情问题了,这还是一个标准的势力小人的嘴脸。但是千算万算没有算到的是妻子韦氏去世了。
于是,元稹又从已婚男子恢复到了单身男的身份。他写下了传诵千古的悼妻诗之后,又开始搞起了男女关系。
三、不是花中更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一次,元稹的祸害对象是当时的著名女诗人兼大才女薛涛,薛涛本身比元稹大11岁,两个人本来就并不合适。但是抵不住元稹死皮赖脸、三番五次的这顿神撩,把薛涛也划拉到手了。
元稹非常推崇杜诗,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乐府诗在元诗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并序》“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启发了白居易创作***府,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缺点是主题不够集中,形象不够鲜明。和刘猛、李余《古乐府诗》的古题乐府19首,则能借古题而创新词新义,主题深刻,描写集中,表现有力。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在元集中也列为乐府类,旨含讽谕,和《长恨歌》齐名。其铺叙详密,优美自然。元诗中最具特色的是艳诗和悼亡诗。他擅写男女爱情,描述细致生动,不同一般艳诗的泛描。悼亡诗为纪念其妻韦丛而作,《遣悲怀三首》流传最广。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均依次重用白诗原韵,韵同而意殊。这种“次韵相酬”的做法,在当时影响很大,也很容易产生流弊。元稹在散文和***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首创以古文制诰,格高词美,为人效仿。其***《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文笔优美,刻画细致,为唐人***中之名篇。
满清入关后,有着很多残酷的历史记载,但它又是如何做到天下归心的呢?
满清入关的时候,为了压制***的反抗,用了非常残忍的高压手段。比如“扬州三日”“嘉定三屠”之类的屠城行为,还有“剃发易服”“留发不留头”等高压强制政策。可以说其手段是非常残暴的。
(剃发易服)
我们知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高压政策是永远无法压服老百姓的。元朝入驻中原的时候,就***用了高压政策,比如他们把国人分成几等、掠夺***的土地改作牧场、进行全国性驻军监控***行动、严格管控刀具等等。也正是蒙古人在中原实施这样的高压政策,因此,蒙古人统治中原国家还没有一百年的时间,就被***推翻,不得不重新回到草原过游牧生活。
但是清朝的情况却很不相同。清朝入关以后,也***用了上面我们说到的那些高压政策,而且手段也非常严厉。可是,没过多久,***就停止了大面积的反抗。
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三藩之乱”。说起来,“三藩之乱”正是***对满清发动绝地反击的大好机会。虽然说由于当年吴三桂放满人入关以及绞杀永历帝的事情,让他在***中的好感大打折扣。但是,毕竟是反清,“三藩”应该还是会获得极大支持的。就算***们不支持“三藩”,但是他们完全可以揭竿而起啊。元朝末年的时候,不是有那么多诸侯揭竿而起吗?
然而,当时“三藩之乱”中,除了“三藩”的军队,并没有其他揭竿而起的组织。这就说明,当时的***,其实并没有真正想要反抗满清。
那么,为什么清朝的***,会很快就停止反抗呢?
显然,这与清朝入关以后,所***用的策略不无关系。
中国古代,在各种事业中,当官无疑是最成功的事业。士农工商,士排在第一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为什么唯有读书高?因为读书可以进仕途当官。社会上的精英,只要能够走上当官这条路,至少掌握话语权的这一部分人,不会说三道四。只要不说三道四,一般都不会蛊惑人心
因此,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把知识分子吸纳到官场里去,让他们能实现人生的最高价值。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关于参政议政书籍推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关于参政议政书籍推荐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