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汉初封建制书籍推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汉初封建制书籍推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郡国制的内容特点?
1.地方自治:从地方政治上,郡国制可以分散***权力,给予各县比较大的自治权,减轻了中央***的压力。
2.财政改革:实行郡国制,财政收入也被强化,这不仅增强了中央权力,也改善了军费安排,增加了战争经费。
西汉初年,鉴于秦之孤立而亡,周之封建而弱,在地方***方面***取了郡县与封国两制并存,即所谓郡国制度。王国的地位与郡等同,均上属天子,下统侯县。特点:兼具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优点。
郡国制很简单,就是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
汉朝承袭了秦朝“郡县制”这种行政区划管理制度,与秦行政区划不同的是,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封国包括王国和侯国,这种两种并行制又称“郡国制”,两汉时期虽郡国并行,但仍以“郡县制”为主。
汉初恢复封建制,同时又施行郡县制,使郡国杂处,以相牵制,对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起到积极作用。
汉初分封的诸侯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什么样的?
汉朝从汉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汉武帝以前自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吕后,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六七十年间主要奉行黄老之术。所谓"黄老之术”就是黄帝学派和老子学派的合称。黄老之术是除老庄学说之外道家学派的最大分支。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术强调"道生法",认为君主要“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不夺良时,公正无私,恭俭朴素,贵柔守雌"通过“无为"而达到"有为"。经秦末战争以后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口减少,皇帝座驾都选不上纯色的马,士大夫上朝只能坐牛车。汉高祖刘邦***用大臣陆贾的建议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让士兵复员生产分给土地,对百姓轻徭薄赋爱惜民力不误农时无为而治。汉景帝时把租税从十税一降到三十税一,甚至十多年不收税。各诸候王也是如此安抚境內百姓。吴王刘濞有经济眼光搞制盐业,贩卖到汉帝国境內,利用境內丰富铜矿私铸铜币,挣得巨额财富,国內百姓不交税。经汉初六七十年休养生息政策到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了人口增加了国力提高了。为反击匈奴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汉初是从汉高祖、惠帝、吕后、文帝、景帝共60余年的时间被称之为汉初。这段时间的汉朝教育是建立于秦灭亡教训的基础上的,有鉴于秦朝暴政下的一味尊从法家之学而禁私学、焚书等一系列文化专制和禁锢,汉初统治为与民休养生息,开始在其统治范围推行以道家的“清静无为”作为主导思想的“黄老之学”。汉初黄老学说的推行,其实在教育上并没有诸候与士人之分的。
“黄老学说”,它是依托上古传说中的黄帝,而本于老子,它实质上以道家思想为核心,贯通融合先秦各家学说之长而成。道家核心思想是“无为”,顺应自然之道,认为“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作为汉初的主导思想也贯穿于整个汉朝的方方面面,在统治政策上减少对百姓生活、生产事务的干预,停止一切劳民伤财的土木工程和兵事。在教育上,以“黄老学说”作为官学,并一改秦朝之禁,重视各家学子的作用;允许各家学子开办私学;废除秦朝“挟书律”。
汉初的统治放松了对文化教育的遏制,也为诸子百家之学打开了复苏之门。虽说汉初黄老学说作为主导思想,但还是可容纳诸子百家之学传授于诸候辖区和天子辖区。如儒家学派伏生以《尚书》教授于齐鲁之地;韩婴在燕赵之地授《诗》《易》;申公、辕固生为《诗》学大师;胡母生为《春秋》学***。
可见,诸候们是接受“黄老学说”思想教育为主导,同时也兼修百家学说,如淮南王刘安所著《淮南子》就是集百家之大成之作。
汉初分封的诸侯 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什么样的?
这要区别对待下面几个问题。
是指刘汉分封的诸侯,还是孝惠,高后朝,乃至文景期间,武帝朝?
如果是汉高祖分封的诸侯,不管异姓,还是同姓,恐怕都谈不上教育。这个阶段的王侯在秦朝时,基本上没什么机会。真应了"封侯的没文化,沒文化的偏作侯"。
过了二十多年后,碰上窦婆婆,这老太后崇尚黄老,喜欢养生。在她的榜样和作用下,"诸窦不得不读黄老言",皇室的好学之风,在帝国境内一吹拂,黄老学说,便雨后春笋样萌发而茁壮,蔚然而成风。所以,这一时期的思想,应正了"清静无为",都顺其自然,秉承"萧规曹随"。社会聚集了大量财富。
这一时期,因和平而少军功,封侯的少。而且,藩王不遵典宪,对抗中央的苗头越来越旺。朝廷己开始着手"削藩”,非军功不侯,非刘姓不王。这一时期极少封诸侯。他们学的是黄老学说。
汉武帝朝用"三年目不窥园"的董仲舒先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上升,儒生入朝,这一时期,取卿相的几乎都是军功或儒学起家……
所以,汉初的几个价段,教育课本特殊,因形势和主导发生变化而变化。
高祖时的诸侯来自秦民,秦国的法家思想多少让他们染入身心。孝惠高后朝承先皇不提。文帝从代来,其后窦漪房辅政而提倡黄老。景帝朝开始削藩,诸侯少封,武帝朝重儒学,而"推恩令"让诸侯分化瓦解,好学的人士也不能封。
如何看待董仲舒的著作《春秋繁露》?
《春秋繁露》是中国汉代哲学家董仲舒所作的政治哲学著作。《春秋繁露》推崇公羊学,发挥"春秋大一统"之旨,阐述了以阴阳五行,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哲学-神学理论,宣扬"性三品"的人性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的***思想及赤黑白三统循环的历史观,为汉代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秦汉以前古书记载有夏、商、周三代,董仲舒遂认为夏是黑统,商是白统,周是赤统,改朝换代只不过是"三统"的依次循环,只是"改正朔,易服色",在历法和礼仪上作形式上的改换。夏以寅月为正月,商以丑月为正月,周以子月为正月,三代的正月在历法上规定不同,故被其称作"三正",在仲舒看来,一个新王朝出现,无非在历法上有所改变,衣服旗号有所变化,此即为"新王必改制",表示一新个王朝重新享有天命。
《春秋繁露》是中国汉代哲学家董仲舒所作的政治哲学着作。《春秋繁露》推崇公羊学,发挥「春秋大一统」之旨,阐述了以阴阳五行,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哲学-神学理论,宣扬「性三品」的人性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的***思想及赤黑白三统循环的历史观,为汉代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西汉中期,战乱频仍的诸侯王国割据局面基本结束,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中央集权得到巩固与加强,出现了经济繁荣和政治大一统的局面。为适应统一的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的神学唯心哲学思想便应运而生,其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所着的《春秋繁露》中。他主张,西汉王朝应当放弃汉初以来的黄老之治,改弦易张,推行儒术,走出西周以后的社会***。
《春秋繁露》17 卷,82 篇,汉董仲舒(前 179 一前 104)撰。董仲舒,广川(今河北景县枣强)人,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专治《春秋公羊传》;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召其面奏,仲舒遂对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武帝所***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除此书外,尚有《董子文集》。此编为作者阐释儒家经典《春秋》之书,书名为「繁露」。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说《春秋》事得失,作《闻举》、《玉杯》、《蕃露》等数十篇。《蕃露》是他讲《春秋》诸篇中的一篇。「蕃」与「繁」古字相通。《史记》说「蕃露」原是冠冕的一种装饰。
董仲舒否认历史的发展,王朝的更迭只是形式上的改变,实质上却是绝对不变的。所谓的「性三品」,即是圣人生来性善,小人生来性恶,中人之性,则可善可恶,性善圣人则是天生的统治者,中人之性则可以教化,逐渐变善,至于小人则是「斗筲之性」,只能接受圣人的统治。总之,此书内容反映了作者的整个哲学思想体系,这种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学说的思想体系,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与影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汉初封建制书籍推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汉初封建制书籍推荐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