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国翻译书籍类型转变的原因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中国翻译书籍类型转变的原因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如何看待诸多经典外国文学作品,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出新译本?
- 鲁迅为什么被称为“介绍和翻译欧洲新文艺的第一个人”?他都翻译过什么作品?
- 想买国外的书籍,想问一下国内的译本和原著的差别很大吗?
- 中外名著原版和翻译版有哪些区别?
- 中国古代文言文言简意赅,为什么要发展成现代白话罗啰嗦嗦?
如何看待诸多经典外国文学作品,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出新译本?
有一天人类要建一座塔,直通天堂,上帝知道了,就把人类的语言打乱了,人类不能精确的明白互相的意思,于是这座塔也就没建成了。
据说这座塔叫巴别塔。
自巴别塔***失败之后,人类又多了一项生存使命,那就是不断消灭不同语言之间的障碍,这使命的其中一项,就是翻译另一种语言的经典语言类作品。
在这方面,中国其实是一直走在世界前沿的,中国的语系就特别多,拿我老家那边来说,隔个县我就听不懂他们说啥了,粤语、客语、苗语,一顿乱飙。
普通话普及之后,很多人当时说出来的句子,其实有时候也很难表达清楚某一个地方的那句土话真正想表达的意思。
所以就算是普通话也在不断改进中,近年来,普通话词典里都增加了很多方言和网络语言的东西。
这样来看,就更不要说跨国的语言了,不出新译本,能看懂么?!
鲁迅为什么被称为“介绍和翻译欧洲新文艺的第一个人”?他都翻译过什么作品?
谁要是告诉我,上学没学过鲁迅先生的文章,小编“子屠龙”翻开白眼,就跟Ta急、跟Ta怼、跟Ta闹。对于20世纪的中国文学来说,鲁迅先生是一座无法翻阅的高山,一个不可回避的存在。鲁迅先生不仅文笔好,而且还会翻译,是一名杰出的外国文学研究者和翻译家。至今,他留下的著作与思想,依旧不断激发后人新的思考和创作。
鲁迅先生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去仙台学医,后弃医学文,想用文字的力量影响中国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后,他先后在杭州、绍兴等地授课。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和北京***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高校教书。
1918年5月,他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猛烈抨击人吃人的封建制度,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成为文化界的伟大旗手。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当局所通辑,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1927年10月到达上海。
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鲁迅先生自己写的作品有: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从1927-1936,鲁迅先生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
鲁迅致力于通过翻译改革和丰富中国文学以改革整个社会、治愈国民的精神缺失。要治愈国人精神上的病症,就必须改革中国文学,提倡白话文,而这一切正依赖于“硬译”带来的文化冲击。中国人素来对自身文化怀有强烈自信,拒绝批评和改变,加上当时普遍存在的排外情绪,任何反对国学的行为都会惹来非议和批评。因此,鲁迅试图通过翻译西方作品走上改革中国文学的道路,应该说中国新文学的形成是由翻译而不是原创写作开始的。
鲁迅的翻译方式选择用“直译”、“硬译”和“宁信而不顺”,是为了更好地忠实于原作,同时也是为汉语输入“新的表现法”。从文化视角对“宁信而不顺”进行审视,这一主张其实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及极高的译学价值,它饱含了鲁迅为创获中国文化的现代性的良苦用心,因此鲁迅先生被称为“介绍和翻译欧洲新文艺的第一个人”。俄国十月革命后,也是鲁迅第一个为中国盗来俄罗斯文学的“普罗米修斯之火”。
想买国外的书籍,想问一下国内的译本和原著的差别很大吗?
有点绕。你想买外国书藉,是外国人的外文书籍,还是汉译本书籍?如果你精通外文,何必买汉译本呢?如果你不懂外文,又何必为买外文书籍与汉译本书籍而左右为难呢?外文书籍与国内译本的差别还是有的,特别是文学类的书籍,汉译本包含了译者个人对作品的理解、喜好、文字水平等的自由发挥。建议你如精通外文还是买外文书籍,不懂外文只有买汉译本书籍。
中外名著原版和翻译版有哪些区别?
中外原版明著作,名著中总有许多文化的积淀,许多伟大的人就是在名著中成长起来的。作品让人感染到时代的气息,跟上潮流的步伐,但不朽的经典名著凝聚了世代人类思想艺术的精华。
中译本的缺点,或者说特点。翻译版中外明著,无论是人名译法还是用语都有旧时代代的风格,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较大。
为了提高为文章的命中度,不误伤好的译文,我不以自己的读后感觉为标准,我一直有这样一个感觉,适合青少年的名著多是外国的作品,但遇到翻译不好的版本,完全破坏了名著的感觉。读过好的翻译的,再读其他版本就像喝白开水,[_a***_]滋味。
中国古代文言文言简意赅,为什么要发展成现代白话罗啰嗦嗦?
其实,中国古代的文言文并非全部都是言简意赅,有些文言文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并且可能一个词语解释起来需要一个甚至几个句子。而现代的白话文也未必全是啰啰嗦嗦的,也可以用一个词把一句话表达的淋漓尽致。
文言文起源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它是相对于口语而言。而文言文的形成又是基于先秦时期口语的基础之上。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记载文字的纸张还没有被发明出来,而用于记录文字的都是一些比较沉重且价格昂贵的物品,比如竹简、丝绸。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新迭代,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不断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利。
文言文的定义
***战争之前,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都可以称为古代汉语。古人的口语,我们是听不到的。古汉语大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而我们从甲骨文开始,所有记载的文字都是古代汉语,即文言文。
历史不断前进,语言也在不断演变。三千多年的历史让汉语有了很大变化。我们的学者将汉语分为了三个时期,即上古期、中古期和近代期。上古,指的是历史上的,商、周、秦和两汉时期。中古期指的是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南北宋、辽、金时期。近代是指历史上的元、明、清时期。
也就是说,1840年之前的语言,都可以称之为古代汉语。到1840年之后,由于外民族的入侵,语言交流也发生巨大变化。古代汉语渐渐结束,随之被现代汉语取代。
现代汉语的由来
随着语言的不断变迁,直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一大批文化先驱积极倡导白话文,比如胡适、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标志着***的兴起,提出的口号其中就有“提倡新文学,反对就文学”。
而胡适早在1917年的《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掀起了中国语言文字学的滔天巨浪。
这里有一个小故事。有一次胡适在课堂上给学生讲白话文的好处时举了个例子。比如拟电报时,是按照字数计价的。大家觉得文言文言简意赅,肯定会省钱。胡适说,比如有位朋友邀请他去行政院工作,他不愿意,便发电报拒绝。同学们纷纷用文言文拟稿,最后发现最省钱的电报稿是“才疏学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而胡适用白话文五个字便委婉地把对方拒绝了“干不了,谢谢”。这五个字既包含了才疏学浅,恐难胜任的意思,还很礼貌的拒绝了对方。可见,看似言简意赅的文言文,并不一定简单。而看似啰嗦的白话文,也并不一定啰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翻译书籍类型转变的原因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翻译书籍类型转变的原因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