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先读什么类型的书籍好一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先读什么类型的书籍好一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四书首读《大学》,其次读《论语》和《孟子》,最后读《中庸》。有什么讲究?
其实,这四本书原则上没有必然关系,所以,只要愿意读是没有顺序的,不过,读懂这四本书,需要三个条件:一是比较深厚的古文字和文学功底,不然,你读不懂,更别说参悟它的精髓。二是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不懂传统思想和文化,也是读不懂的,有时还会理解错误。三是丰富的历史知识,因为,这里面有很多内容都关涉到历史典故和历史***,你不知道这些历史知识,就无法理解书中内容。另外,我要说的是不要依赖网络和书下的注解,很多注解和翻译本身是错误的。最后一点建议,如果没有前面三点基本功,最好不要赶潮流起步就读这些书,先可以读一些简单的书籍,比如《古文观止》《大学语文》《史记》等读物,做些准备了再去读四书五经。
儒家文化最博厚、高明、悠久的思想是中庸之道,中庸即用中,即对中的知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是非过非不及,正好适宜,恰到好处,是***,是人的认识与客观规律合一之真,是人的价值与必然永恒合一之善,是人的梦想与天地大中合一之美。
《大学》为中树立了一个目标: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至善乃中的知行,德善即中的另一种语说而已,《中庸》说“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周执之者也”。
《论语》和《孟子》乃中庸的展开,是通向中庸的万千道路和法门。《中庸》是儒家先秦思想的峰顶,孔孟一条条道路都通向峰顶。因此,读《大学》确定了目标,通过《论语》《孟子》之途径,走向《中庸》之峰顶,是非常合理的认识儒家文化的大道。
儒家思想,一脉传承。从孔子到孟子,中有曾子承上启下,继有子思接力成功,后有孟子发扬光大!
从思想看传承,本人不才,认为《四书》先读《论语》,再读《大学》,之后是《中庸》,最后是《孟子》。
如果想更好的理解《四书》,首先还要读《易经》,其次还要读《老子》……
七岁时我就读师熟,老师是位典型的冬烘先生,留有发髻,秋冬之际载一顶镶有红顶的西瓜帽,手执长约两尺的旱烟筒,下墜一个黑色的烟丝袋。神态端严,望而生畏。在他的教导下,我背完五本幼林叢学读物,转而背读四书,顺序是:巜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家姐告诉我,之前她和哥哥们受教时,老师的安排也是如此。可见,在舊时这个安排顺序,或许是稳定的。
我细想一下,其中有合理的原因。
因为这四部书是儒学的经典。《论语》是孔子教学原话,以及他和***之间讨论问题的记述。这是原原本本的孔子学说理论精髓。
《孟子》据认是亚圣孟子言论和讲学的记述。这部书是对孔子倫理学说作出最为全面阐述和发展的著作,尤其是仁政思想的阐发,和君主及臣民关系的主张,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在读完《论语》之后,阅读这部著作,会有宽阔宏大,恍若无涯的感受。
至于《大学》、《中庸》,原系《礼记》中的两个篇章,乃为子思等人所作。书中提出的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主张,以及中庸之道,和至诚的人生境界,更为后世推崇。
上述书籍自宋代合称为《四书》,为而后历代文人,必读的儒家经典。时至今日,我还是认为,上述的读书顺序,确有其合理和可取之处。它有助于准确了解,儒家思想发展的来龙去脉。当然,这仅是笔者一己之见,未必适合读者诸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先读什么类型的书籍好一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先读什么类型的书籍好一点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