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天下为公书籍简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天下为公书籍简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怎么理解“天下为公”这句话?
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 出处:《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不少人把它理解为“大公无私”的意思,这是不正确的。“天下为公”本是一句古语,出自《礼记.礼运》,意思是指君位不为一家所私有。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帝王都是把“天下”视为私有财产,实行专制统治。 所以“天下为公”的口号其性质是与王权根本对立的,是反王权的.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正是要结束这种“天下为私”的不合理状况。但是,民国创立以来,“天下”被袁世凯篡夺,后来的北洋军阀,也都把“天下”视为私有,争权夺利,混战不息。因此,孙中山大力提倡“天下为公”,自己首先身体力行,以国民公仆为已任。孙中山先生一生中曾多次题书“天下为公”四字。 1924年,孙中山在题为《三民主义》的著名演说中,曾谈到“真正的三民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孔子向往的“大同”世界,即是指《礼记》一书中《礼运》篇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天下为公”的“公”字,按照东汉经学家郑玄的解释,即是“共”的意思。“天下为公”,也即天下是全天下人共有的天下。他说:“我们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意思,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或许可以这样说,他的理想。他的目标,他的思想体系的基本精神,都浓缩在“天下为公”这四字之中。 天下是大家共有的,所以与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既然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所以这一口号才有巨大的号召力。
《大同书》讲的是什么?
“大同 是“仁”的最终归途。 天下大同是孔子的理想,他讲“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中华民族应该亲如一家,情同手足。孔子也是世界华人的精神寄托和灵魂家园。孔子是华人文化的同根同祖同源。近代康有为《大同书》也提出“***相亲,***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
礼记大道之行也体现道德的一句。
天下为公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西汉·戴圣《礼记·礼运》 解读:“大道”系指上古时代所遵循之道,“天下为公”系指天下是大家的,不是那个人、那个党、那个派所独有的。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述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法者治之端也出自哪本书?
“法者,治之端也”出自《荀子·君道》:
“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事必乱。”
这一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良法已备,是国家治理的开端;道德与智慧兼具的君子,是国家治理的根本。因此,有了这种君子,律法虽然简略,但足以处理国家方方面面的事务;少了这种人,律法即使条目众多,也往往不能恰如其分地适用,难以应对现实中各种挑战,从而给国家埋下隐患。不懂得律法的原则和精神,而只注重律法的条文数目多少,遇到变动的现实肯定手足无措。
作为先秦儒家“继往圣”与“开汉儒”的“新派”人物,身处战国后期的荀子直面周道衰亡,纲纪散坏,诸侯专征,战乱频仍,百姓困厄,人心思安的现实,一生孜孜求索,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构成一个统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共同体所必须遵行的治理之道:“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
由此,荀子提出的“法者,治之端也”的思想,承载着经世济民、治国平天下的深沉关怀和内在逻辑。而儒家“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观念,以及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错综复杂的局势,为以此“大安之道”处理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提供了基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天下为公书籍简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天下为公书籍简介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