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嚼文咬字书籍简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嚼文咬字书籍简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什么进书箱一咬文嚼字?
歇后语“老鼠进书箱——咬文嚼字”,表面上指老鼠进了书箱,没有事物可吃,只能啃书了。它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讽刺了那些过分推敲字句,或迂腐不达事理的人,也可以用来讥讽那些寻章摘句的人。
读《咬文嚼字》有感?
过犹不及
朱光潜是中国美学界泰山北斗式的人物。美学的领城是非常广阔的,形象之美、音韵之美、气质之美……时时有美,处处有美。语言艺术中的美,美学大师自然不会错过。作家在字句的锤炼中奉献出一篇篇佳作,而美学家则在这其间探寻到美的内筑,于是也有了这篇凸现朱先生深厚“内力”的《咬文嚼字》。
许多文学家和美学家都把遣词造句作为行文极为重要甚至是第一个要注意的问题。这涉及到许多文学创作最根本的问题。文学不是外交辞令,并不是要求每个字都经得起推敲。每个字都精雕细刻过的文章,往往失去了文学在总体上的许多美妙的、感性的东西。
很多东西都讲究一个“度”。这是非常具有辨证色彩的,这个“度”掌握得好不好关系到整个事情的成败。武则天曾设立类似现代的举报箱的东西,收集下面的举报。她的本意是好的,望以此让那些贪官污吏被揭发出来。确实,这个“直通上天”的举报箱让不少鱼肉自姓的家伙人头落地,但武则天没有把握好 “度”,使得不少卑鄙醒凝的小人利用它大搞打击报复,弄得***自危,朝野震动。“过犹不及”的古训,在这个故事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回到《咬文嚼字》,我们可以发现朱先生对“度”的把握是很有水平的。他所举的例子,都浅显易懂,用词好与坏在具体例子中有天壤之别。这样的“炼字”,才能真正激起读者的共鸣。
怎样把握“度”?这不是光有理论书籍就能解决的何题。一个有心在文字运用上提高水平的读者,应该阅读一些文笔精炼的作品,同时联系自己的创作,在对比中领悟“度”。而作为一个仅仅想从书中获取科学知识、把握文章精神的读者,他所要做的仅仅是“观其大略”,而不是“细察入微”,对“炼字”的要求就大大地降低了。“过犹不及”的原则,在文字的运用和思考中是长久适用的。
咬文嚼字英文版?
咬文嚼字的英文版是"nitpicking"。
"nitpicking"是指过分挑剔或吹毛求疵的行为。
这个词源于英语中的"nit"(虱子的卵)和"pick"(挑选),意味着像挑虱子卵一样细致入微地挑剔。
在英文中,"nitpicking"常用来形容那些过分关注细节或小错误的人。
这个词的使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描述那些过于追求完美或苛求细节的行为。
有三种方法表达咬文嚼字: to talk pedantically to pay excessive attention to wording to speak like a book 这三种都是正确的英语用法。 咬文嚼字[yǎo wén jiáo zì],亦作“咬文啮字 ”。一般将“咬文嚼字”当作“过分地斟酌字句”,看作贬义词,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眼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的人,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语本元 ·秦简夫 《剪发待宾》第二折:“你道是一点墨半张纸,不中吃,不中使……又则道俺咬文嚼字。” 明 ·无名氏 《司马相如题桥记》:“如今那街市上常人,粗读几句书,咬文嚼字,人叫他做半瓶醋。” 但在很多时候,有些文字是需要仔细琢磨的。实际上,“咬文嚼字”原来就是“指词句上的推敲”,是一个褒义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嚼文咬字书籍简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嚼文咬字书籍简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