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国古代书籍类型顺序图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中国古代书籍类型顺序图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代书籍出现的先后顺序?
中国古代书籍的出现时间顺序如下:
2. 金文: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问什么古代的书籍都是从右往左看?
首先,古人之所以竖着写,是因为在造纸术发明以前,古人是在竹木简牍上写字的。而竹木简牍都是窄长的竹木片,用绳串起来可卷成册。“册”字就是简牍的象形字。而打开卷册自然是右手执端,左手展开方便。所以,书写也就是自上而下,从右往左了。
其次,从汉字的特点和人的生理习惯来看,因为是右手写字,左手执册,一个字的笔顺自然是从上至下,自左而右的方便。如果从右往左写,写左半部时,毛笔势必挡住右半字形,不便于安排结构,影响结字的美观。而每个汉字的末笔都是在中下或右下,写完上一字的末笔紧接着写下一字的起笔,竖式书写比横式书写更方便,更便于笔势的连贯。
第三,汉字书写的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也反映了古人的尊卑思想。古代,上为君,为父母;下为臣,为子女。右为大,左为小。“无出其右”就是没有超过的意思。竹简的书写,是一片片单片写好后再装订的,不存在书写之前展开的问题,倒是有书写之后(竹简顺序)排列的问题。一般是左手持简,右手写字,写好后自然由左手放下,既然是由左手排列的,向左排开大概比较顺。
补充:
在简册上写字换行方式不外乎向右换行和向左换行两种方式。先分析向右换行方式下的一些基本特征,这时就要求简册自左向右卷起,以便刻写时把简册向左卷,使正在刻写的简条位于左手掌心处。简册的卷动方式有以下两种:一是写满字的简条直接从左手腕处向左卷出,这样卷出的简条数量较少时还可以,但数量一多,卷出的简条受到左腕的阻挡不能自然下垂而顷斜翅起,使得不容易握紧剩余简条,而且前文部分左腕外侧,要想查看则必须倒手,很不方便。二是把写满字的简条直接卷在左手掌中,这样首先就导致前文被压在掌中,不方便查看;更为严重的是,当写满一圈后,外层简条或者由左手指端卷出,或者再折叠卷入手中,都存在不方便查看前文的弊端。也就是说,无论简册如何卷动,在向右换行的书写方式下,都方便查看前文。这还仅是用刀作笔的情况,当毛笔出现以后,更不可能把简册直接在左手中卷动,否得会搞坏墨迹未干的字。
向左换行要求简册自右向左卷起,写满字的简条可以很方便地在左手指端处卷出,要查看前文时只需持刀(笔)的右手手腕抬起卷出的简条即可。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古人向左换行的书写习惯。为了统一书写形式,在牍上也***用向左换行的办法。
现在,为了手不会压墨,只能从左到右了。
古人启蒙顺序?
一、《三字经》:南宋·王应麟所作,全书共有1128个字,每3个字为1组,分为376组,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背诵。内容丰富,包括经史子集、百家之说、历史地理、名人故事等。作为国学启蒙第一本书籍,特别合适。
二、《百家姓》:北宋一位儒生所作,最初成书的时候,收录411个姓,如今的版本共收录568个字,其中单姓507个、复姓61个。读起来很顺口,实用性强,易学好记。作为第二本国学启蒙书籍阅读,恰如其分。
三、《千字文》:南朝梁陈·周兴嗣编成,书如其名,共1000字,共250句,每句4字。读起来朗朗上口,涉及知识广,寓意深刻。它与《三字经》、《百家姓》合称“三百千”。作为第三本国学启蒙书籍朗读,具有层层递进之感。
四、《弟子规》:清朝·李毓秀所著,全文360句,共1080个字,每句3字,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读起来韵味十足,思想内涵深刻。我认为作为第四本国学启蒙书籍,很合适。
五、《增光贤文》:大约成书于清朝,主要收录了一些格言警句,虽然篇幅不长,句式长短不一,但是读起来富有韵律感,思想内涵丰富。作为第五本国学启蒙书籍,很有道理。
六、《千家诗》:宋朝·刘克庄选编,所选有绝句、律诗,大约200首左右,基本都是名家名篇,读起来朗朗上口,易学易懂,题材多样,特别推荐作为第六本国学启蒙书籍来阅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古代书籍类型顺序图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古代书籍类型顺序图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