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清代宫廷医话书籍推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清代宫廷医话书籍推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听说历史上有三个皇帝是得糖尿病死的!没有胰岛素的古人是靠啥来控制血糖的呢?
糖尿病在早期最主要的控制方式就是控制饮食和多运动。古人即使是皇族也是一日两餐,与现代人不同,古人并不吃午餐,而且古人注重中医,中医又注重养生,所以,古人的早晚餐饮食搭配相对比较合理,且因为技术限制,古时人的饮食多比现代清淡,这就控制了饮食。而且古人百姓白日需劳动,多为体力劳动,皇帝也有早课晚课可以养生健体,会很大程度上降低血糖的。
糖尿病在中国很早就被发现。马王堆出土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五十二病方》就有了对糖尿病的记载说得此病的人往往“病脞瘦,多溺,嗜饮”。糖尿病并不是什么罕见病,自古被称为消渴症。早在公元前四百年,我国最早的古典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及《灵枢经》中便记载过“消渴症”这一病名,并对其病机症候已有初步的论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具体讲,与过多摄入总热能、脂肪、碳水化合物,少运动,营养过剩有关,故被谑称为“富贵病。
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糖尿病名人,是司马相如。司马相如觉得汉武帝不是真正的想要让自己开展行政工作,只不过是喜爱自己的辞赋,觉得自己是个弄臣,就经常推脱自己患有糖尿病不接受召见。根据《古今医案按》中记载,隋炀帝也患了糖尿病,并且出现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等症状表现。从清代宫廷的饮食档案中可知皇室成员都喜欢吃各种点心、动物内脏和油炸食品。从宫廷医案记载,屡见“饮食运化不利,大便微溏而粘”可以发现慈禧患有长期腹泻这一事实。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在《清代宫廷医话》的描述也进一步证实慈禧很可能患有糖尿病性胃轻瘫。
有病就要治,首先要知道这病怎么得上的。古代的医生们总结出了以下几条病因:
1、中国皇帝们拥有古时最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吃的太好又缺乏运动
2、皇帝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通过一系列制度与政治机构稳固地操控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刑法乃至文化诸方面,自然思虑多、压力大,身体免疫力降低
3、皇帝的妻子据载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然而事实上远不止这些。早婚和多妻,***不节,肾虚精耗,液竭肾燥,亦为病因之一
4、为了长生不老,吃一些没有OTC认证的小工坊三无药品,身体被掏空
既然如此,对症下药就行。孙思邈还在所著的《千金方》中提到糖尿病患者不要伤及皮肉,消渴病者慎者三:一饮酒,二房事,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它;不如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意思就是,得此病者,要戒酒、戒色、戒贪吃,如此,不吃药也能自愈,反之,则大罗神仙也救不了也。唐代的王焘在照顾自己患有糖尿病的父亲的过程中,提出了合理的注意事项:“此病特忌房室、热面并干脯,一切热肉、粳米饭、李子等”,这与现代对糖尿病患者的限食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清光绪二十四年,江南儒医白鹤子调制消渴古方治愈了慈禧的糖尿病。其药物组成之详细解释载于鲁南著述之《清宫廷医集续篇》。越明年,适逢庚子国乱,宫室付之一炬,古方再次失传。
按照《内经》所说,“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未病先防”,意思也就是说,管住嘴迈开腿,坚持锻炼,保证睡眠,保持心态平和,便能杜绝大部分疾病。所以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上来了,人民也富裕了,就算不是天天去苏格兰调情吃10斤的大龙虾,身体里的营养也过分了,摸一摸你的小肚子,赶紧去运动吧!
糖尿病人,首先要保证营养。没有充足的营养不但战胜不了病魔,身体还会消耗殆尽。保证营养首先需要补充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还需要适当的脂肪保证能量。可以少食面米等糖类主食,多吃蔬菜,鱼类,肉类。
运动可以有效的降低血糖,每顿饭后保证二十分钟的运动。运动要适量,大量运动会触发应激性血糖升高,并不利于降血糖,还可能伤害身体。
血糖升高了,不要硬撑,要及时降下来,降下后可以撤掉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清代宫廷医话书籍推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清代宫廷医话书籍推荐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