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舌尖上的潮汕书籍简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舌尖上的潮汕书籍简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潮汕绿豆糕的来历与传说?
澄海樟林古港,是明清年代“红头船”的“通洋总汇之地”。每逢中秋佳节,千家万户手巧艺妙的贤慧妇女,常喜爱加工制作美食糕点——绿豆糕。其传统技术工艺和加工制作方法考究,蒸熟后金碧晶莹,入口清香甜美,风味独特,既是一味适合时令的可口药膳糕点,又是樟林饮食文化独创的一种营养丰富的美食,堪称是潮汕地区中秋糕点的佼佼者。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载:“绿豆磨之为面、澄滤取粉,作饵炖糕,……有解诸热、补益气、调五脏,安精神,厚肠胃之功。”
潮汕的美食?
潮汕美食有:潮汕蚝烙,腐乳饼,潮汕牛肉丸,肚脐饼,潮汕肠粉,卤鹅,潮汕粿汁,鱼饭,潮汕鸭母捻。
潮汕蚝烙:这是用薯粉生蚝鸡蛋做成的美食,成品的蚝烙金黄酥脆,口感绝佳。
腐乳饼:以精面粉制成饼皮,饼馅中。
潮汕牛肉丸:牛肉丸又分有牛肉丸与牛筋丸两种,牛肉丸细嫩口感嫩滑而牛筋丸则较有嚼劲等等。
潮汕牛柠是什么?
牛铃:这个名称有点怪,一般人按字义理解会以为是悬挂在牛脖子上的铃铛,但实际上却是指流行于揭阳一带的地方特色美食。其实就是潮汕的本土奶酪,用生鲜牛奶煮沸加醋加盐凝固而成,通体雪白,营养丰富,送粥佳选,早餐在热粥中塞进一颗牛铃,待两三分钟后热粥温度适口,牛铃表面也已变软,轻轻一咬,唇齿间弥漫着浓郁的奶香,咸香四溢,喝白粥也变成一种享受。
牛铃,有人称为牛牻。据《辞海·语词》释义,牻为“黑白杂色的牛”。牻是取潮音谐音而不取其义。潮汕市面商场把牛铃写成牛奶是不规范的,因牛奶是液体,而牛铃是块状。
牛铃的制法:注牛奶于锅中,煮熟,拌以适量的醋,使其凝结。半冷却后用汤匙勺起,手捏成粒块状,放入先溶化的盐水中便成。其色泽雪白,有牛奶的香味,粒体上还有明显的手指纹痕迹,很有人情味,色、香、味、情皆佳。
牛铃是一种比牛奶更为优美的小食,既保留了牛奶的丰富营养,含有大量的钙、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B2、D3、B12等营养成份,又是一种不含牛奶原有腥味的素食,更为广泛的消费者所喜爱。牛铃在制作过程中,加进醋、盐等配料,使部分难以被人体吸收的营养溶解,养分更容易被吸收,民间说它“消食”,从食疗同源理论上看来,牛铃是一种具有医疗保健功能的食品。
揭阳白塔镇为著名的牛奶产区,宝联产牛奶,桐坑产牛铃。当然,其它各镇也有制牛铃的。牛铃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小吃,街头巷尾、五脚砌下,都是卖牛铃小贩常常蹲驻之地。榕城关爷宫后(陈姓)、南市巷口(黄姓)等,一人一小摊,专卖牛铃一货,这就是揭阳贩卖牛铃的特色。
有人把它称为中国的奶酪,其实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异,但用牛奶来生产延伸产品的思路是一样的。潮汕的“牛铃”感觉更符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我感觉它的奶香味更浓,味道也更淳正!
手打牛丸来历
1、牛肉丸的来历
起源于梅州客家——聚居在山区的客家人,大体上家家户户都养牛。在商品经济不是很发达的时候,生牛肉过剩没法长期保存,所以他们把牛肉剁碎加盐挤成丸子状煮熟,以便保存,慢慢地演变成为当地的一种小吃。
到了十九世纪末,随着汕头的开埠,汕头港急剧繁荣,许多客家人都汇集到汕头从事商业活动。据老人们回忆,早期卖牛肉丸的小贩大部分也是客家人,他们挑着小担在汕头市区挨街串巷叫卖。
尤其晚上,在韩堤路八角亭至公园后面的韩江一带,常有穿梭小舟,船头挂着一盏小灯,专为停泊在那里的客家货船供卖夜宵,专卖牛肉丸汤。慢慢地他们在汕头落户发展,牛肉丸也渐渐成为汕头的地方食品。
而让牛肉丸成为一方美食,直至被评为“中华名小吃”名扬海内外却还得归功于潮汕人对其改造和创新。到20世纪初,汕头埠的商业繁荣,带动各式的酒楼餐饮聚集在汕头商业最繁荣的小公园一带,而牛肉丸也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地方小吃,各式牛肉丸餐饮店琳琅满目。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舌尖上的潮汕书籍简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舌尖上的潮汕书籍简介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