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洪武皇帝大传系列书籍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洪武皇帝大传系列书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有何进步意义?是大部制改革吗?
并不是进步,而是对相权的分解。
在汉武帝之前,宰相的相权权力极大,在宰相职权内应该做的事,皇帝是不能随意干涉的。西汉初期的奉常、郎中令、卫尉、宗正、太仆、廷尉、典客、治粟内史、少府,是归宰相管的,连皇帝的私人金库也由宰相过问。
比如汉文帝的男宠邓通,就是汉文帝身上长痈,邓通替他吸吮脓水,简单比亲儿子还孝顺,汉文帝听***的说邓通会饿死,文帝直接给邓通一座铜山,自己印钱。
当时的宰相申屠嘉,面见文帝时,见旁边的邓通有怠慢之礼。就说;“皇上您喜爱您的宠臣,就赐予他富贵,这是可以的,但是朝廷上的礼节,却是必须严肃对待的。 ”
汉文帝说;“请您不要再说了,我会私下里戒教他。 ”
申屠嘉知道皇帝不会把邓通怎么样。申屠嘉回府后,下了一道命令,让邓通来相府,如果不来,就要把邓通斩首。
邓通是相当害怕,赶紧求皇帝救自己。文帝也没法要求宰相明面上放过邓通,只得要求邓通自己去请罪,皇帝再派人去说情。
说实话,就汉朝这种相权,发指令就能将皇帝的宠臣拿过来,连吓带骗。估计也只有秦朝与西汉初期的。这要是明清,估计是“宰相”向宠臣下跪了。
是时丞相入朝,而通居上傍,有怠慢之礼。丞相奏事毕,因言曰:“陛下爱幸臣,则富贵之;至於朝廷之礼,不可以不肃!”上曰:“君勿言,吾私之。”罢朝坐府中,嘉为檄召邓通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通恐,入言文帝。文帝曰:“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通至丞相府,免冠,徒跣,顿首谢。嘉坐自如,故不为礼,责曰:“夫朝廷者,高皇帝之朝廷也。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吏今行斩之!”通顿首,首尽出血,不解。文帝度丞相已困通,使使者持节召通,而谢丞相曰:“此吾弄臣,君释之。”邓通既至,为文帝泣曰:“丞相几杀臣。”
汉武帝之后,宰相名存职废,东汉时期光武帝将权力归于尚书,政务归台阁。发展到南北朝,宰相之权一分为三,就是中书省,门下省与尚书省。
隋文帝杨坚在登上帝位后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
三省:①中书省(隋称内史省):负责起草政令
②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
③尚书省:负责执行
尚书省掌管六部:①吏部、②户部、③礼部、④兵部、⑤刑部、⑥工部
我觉得意义有三点:
①把中央管理机构的权利一分为三,避免某个人一手遮天的情况发生,加强了皇权,跟中央集权方面。
②各部,各司之间分工明确,互相有合作,牵制和监督,提高决策正确性和行政效率部门效率运转
③这样的一套制度,能够很好的使地方上紧紧围绕在中央权利中枢周围,避免地方割据。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初步完成,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套组织严密的封建社会中央官制。一直沿袭至清末。
三省六部: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其中尚书省形成最早,始于东汉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期,目的是限制和分割尚书省的权利。六部是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工部。每部又各置四司,共为二十四司。三省六部主要负责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分配各有演变,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的调整和补充。如:宋代,虽然三省六部名义存在,但实际已经混同为一省,同时由于枢密院和三司的设立,宰相的权利被进一步剥夺,三省六部制度名存实亡。
明代,初期不设置中书令,仍以中书省统管六部,长官为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因胡惟庸案,废丞相,撤销中书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三省六部制被全部废止。
清代,沿袭明代制度,以六部尚书治天下事,六部上设议政王大臣、南书房、军机处。
三省六部制的意义在于分散了丞相和中央机构的权利,形成了三权分立,互相牵制;同时,又将尚书省分为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又推动了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更加强了皇权。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是古代官制的重大变革,是大部制改革的典范,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封建制度的成熟。
古代官员的退休制度是什么样子?
对于退休官员老有所养、老有所尊的问题,历朝历代都比较重视。古代官员的退休制度起源于西周,据《礼记》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事”。卿大夫致仕称“国老”,一般官吏致仕称“庶老”,从称谓上就可以看出对老臣的尊重。《尚书大传》也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事,老于乡里。”
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
汉代:年俸禄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员退休,可领取原俸禄的三分之一作为养老金。《西汉会要》中的丞相韦贤,七十多岁时,上疏乞骸骨。皇帝赏赐给他百两黄金和一处住宅,准许他退休。韦贤成了历史上第一位退休的丞相,开了丞相退休之先河。
魏、晋:退休官吏则干脆委任一个“顾问”之类的闲职,供养起来。
唐朝:《***令》明文规定:“诸职事官七十听致仕。”这是首次将“七十致仕”以法律形式公布于世。对致仕官员要举行欢送仪式。三品以上官员致仕后,仍恩准在朝廷行走,参与国家大事。唐代是五品官以上致仕者给半俸,功臣元勋经皇帝特批,退休后可保留全薪。
两宋:对退休官员的安置和优待,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尤其是宋神宗以后,允许带职退休。官员致仕时,皆晋升一级。致仕后,仍可加衔晋级,参与朝政。
元朝:元代明确规定,“集贤”“翰林老臣”不致仕,特殊部门、即使三品以下,也不能致仕。还有新的规定:对于三品以下的天文、历法等方面的官员专家的退休年龄有所宽限。
明朝:三品以上官员按现职退休,四品以下,任现职满三年且无大过者,可升一级致仕。明中叶改为业绩突出者可升两级致仕。退休金方面,明初曾规定致仕官食原俸,但很快就予以取消。后来又规定退休官员一般情况下不发放退休金,但家贫不能自存者,“有司月给米二石,修(终)其身”。明朝的致仕官员在礼仪上依然受到尊重,在参加宴会、祭祀等活动中,仍享有原有职级的礼遇。经济待遇上,退休后会优厚对待。
清朝:基本上上是按照明朝的退休制度执行,同时为了政治的需要,将退休年龄改为六十岁,且此规定沿用到今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洪武皇帝大传系列书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洪武皇帝大传系列书籍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