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人很潮系列书籍抄袭了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古人很潮系列书籍抄袭了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求几本主角穿越到古代的,然后抄袭古人的诗词娶了很多老婆的小说?
《争霸文里的娇软美人》作者:笑佳人
舒宁开始穿书了,全是男频大佬遇神杀神、威震天下的争霸文。
争霸文里,再冷艳的女王也终将被男人们睡服,
柔弱美人则只配当大佬们的菟丝花附庸。
舒宁穿的就是那些柔弱美人,
男主反派们在她周围打得火热,
舒宁只想保住小命。
后来,男霸们经常红着眼问她:你究竟爱谁?
古代碑帖集字属于抄袭吗?
中国书协对抄袭有很明确的界定:“含古代碑帖集字、集联,已在公开出版物发表的古今作品,这些都是违规抄袭。”
但是在实际评审中是否抄袭,是评委说的算。而在评审结束后的入展作品中,如被人举报抄袭,中国书协将成立调查组,对质疑作品进行界定。
古人有没有作品被抄袭的例子?他们是怎么***的?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那位)曾经被抄袭,还好机智的他临危不乱,瞬间反击成功。
此事载于《醒世恒言》第四十卷《马当神风送滕王阁》,虽是民间演义,倒也自有一番妙趣。
王勃到洪都不久便遇到滕王阁落成,都督阎公邀请诸儒为之作记,打好的算盘是让其婿吴子章压轴出场,作赋以扬名,光显门庭。这是事先想好的炒作方案,有智慧的广告人古今皆有,比如“王与马,共天下”,之所以有这句话便是因为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东渡后欠了王家一个天大人情:
王勃此时乃是“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但他显然并没有做宾客的觉悟。都督令人拿着纸笔遍给诸人,大家都是本地人精,大略知道是怎么回事,都推辞了。惟有王勃初生牛犊不怕虎,接过来便写。如此唐突让都督很是不爽,便推说更衣,怫然而走,心想:是哪里来的野小子,一点家教都没有!
不过正像几十年后那位诗仙太白的抱负,“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岂可轻年少?”意思是孔老夫子看了年轻人的英姿都知道后生可畏,阁下大丈夫岂能以我年少便轻贱之?唐人风骨实令今人钦慕,阎公虽一时有气,但他的总体格局仍然是高蹈的,他暗地分付下人,给我看住了这小子究竟写得咋样,甭管好坏都来告诉我。
良久,手下跑来报告:“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老阎:“不过是老生常谈,谁人不会?”
俗话说的好,天下文章一大抄,但是,借鉴别人的句子是***事,原封不动的抄袭又是另***事。
抄袭,自然是利益驱使,比如在古代,靠写文章可以求官;今天,自媒体发达,考写文章可以挣钱。
所以,只要有利益驱动,抄袭永远不可能改变。
唐朝有个诗人叫宋之问,他的名字可能很多人不一定知道,但他有一首《代悲白头翁》的诗,肯定很多读者都知道其中一个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然而,让人蹊跷的是,这首诗在《全唐诗》中,有着另一个作者的名字:刘希夷。
为何同样一首诗会有两个不同的名字呢,晚唐的韦绚在《刘宾客嘉话录》中揭开了这个谜底:“刘希夷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舅宋之问苦爱此两句,恳乞,许而不与。之问怒,以土袋压杀之。宋生不得其死,天报之也。”
刘希夷就是刘禹锡,原来宋之问是刘希夷的舅舅,他看中了外甥写的金句,为了剽窃,不惜害死亲外甥。
宋之问最后因为趋炎附势,人格低下,被赐死于流放之地。然而,原本应该正大光明署名刘希夷的诗句,却多了一个疑似作者,实在让人无语。
北宋时,魏泰在《东轩笔录》记载了一件事:欧阳修曾经在滑州当通判,好友跟他索取了十多篇文稿,据说是拿回去学习。若干年后,欧阳修回到东京,得知一个名叫丘良孙的人文笔非常厉害。
一、作奏虽工,宜去葛龚
汉代有个小官,主要工作是撰写、修改公文;有一次上司安排了一个写公文的活,这个小官刚好看到有个叫葛龚的人写了一篇公文写的特别好,于是就拿过来照抄了。
结果抄的时候抄的很开心,把葛龚的名字也给完完全全的抄了上去,结果成为当时的大笑话。被世人嘲笑说:"作奏虽工,宜去葛龚。"并且把这件事情记录在了《笑林广记》中。
昔汉代有修奏记于其府者,遂盗葛龚所作而进之,既具录他文,不知改易名姓,时人谓之曰:"作奏虽工,宜去葛龚。"及邯郸氏撰《笑林》,载之以为口实。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人都讲究谈论玄学,服食丹药,因此道家的学说非常活,读书人都已读《庄子》为荣。
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比读书人更高,直接自己注解了《庄子》。但向秀注解完《秋水》、《至乐》两篇,还没来得及发表,向秀就去世了。
同时代的另外一个知识分子郭象从其他渠道得到了向秀未发表的篇注,郭象直接据为己有,发在自己的专著里。等到后来向秀所注全本《庄子》别本问世,郭象抄袭的事情才真相大白。
三、宋之问
前面两个例子都是抄袭罢了,还有人为了抄袭甚至杀了原作者的,这就恐怖了。
而且原作者还是自己的外甥!
这个人就是唐代诗人宋之问!
《唐语林》记载,宋之问为了将外甥刘希夷的佳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据为己有,不惜“使奴以土囊压杀于别舍”。为了两个句子,丧心病狂到***的地步简直可怕!
我是头条号以史为鉴,埋没的历史真相、误解的历史人物、不为外人所知的关系......我来为您讲述,欢迎关注。
中国古代文人也有抄袭和版权的概念吗?
在古代,抄袭实在是太普遍了。柳宗元认定的抄袭界的鼻祖,是孔子同时代的辛计然,他的《文子》一书“窃取他书以合之者多”,抄孟子和管子的尤其多。
班固也常常被指责抄袭,《通志》、《颜氏家训》、《史通》都指责他,甚至认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这件事就是班固的杜撰,因为当时的其他书籍并未提及此事。
魏晋时有一段著名公案,向秀注《庄子》,书未成即辞世,他的儿子没有保管好他的手稿,不知怎么被郭象得到了,郭象将向秀的几篇拿来,自己注了另外几篇,就成了自己的书。等若干年后向秀的注问世,大家惊觉郭注的几篇怎么与之一模一样。
还有靠文抄公上位的例子,比今天的一些没节操的周冲之流还要过分。欧阳修的朋友宋祁有一回找他,说有位权贵喜欢他的文章,要几篇新作来看看,欧阳修就给了,反馈是权贵并不喜欢。
没想不久之后,江湖中有一位丘良孙文名甚著,口碑很好,欧阳修找他的文章来看,发现正是自己转交权贵的那几篇,原来是那位权贵偷梁换柱扶持丘良孙上位。后来欧阳修又听闻丘良孙向皇帝进文得到官职,找来一看,发现是抄令狐挺所作的《兵论》。
明代这种情况就更普遍,以致于顾炎武发出“若有明一代之人,其所著之书,无非***而已……故得明人书百卷,不若得宋人书一卷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人很潮系列书籍抄袭了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人很潮系列书籍抄袭了吗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