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书籍海错图简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古代书籍海错图简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清朝人吃过带鱼吗?
明朝的时候就有带鱼的记载,清朝的时候吃带鱼的人更多,作为最平民化的海鲜,带鱼是很多内陆人最常吃的海鱼,是其他多数海鲜都无法相比的。
一般说起海鲜,人们都想起龙虾、鲍鱼什么的,虽然带鱼也是海鱼,可因为实在太常见而且非常便宜,甚至于很多人都不觉得带鱼算是海鲜,大多数吃鱼的人,都吃过带鱼。
在国内,带鱼跟大黄鱼、小黄鱼还有鱿鱼并称四大海产,几乎所有中国沿海地区都出产带鱼这种海鱼,平常常见的带鱼有四种,最常见的就是白带鱼。
宋元时期还有宋元之前,关于带鱼的记载非常罕见,而到了明朝的时候,有关带鱼的记载突然就多了起来,在《五杂俎》当中就记载,福建出产带鱼,但当地人都觉得带鱼上不了席面。
从古时候开始,带鱼就被视作廉价低级,一般正式隆重的场合,根本没有人会将带鱼这玩意儿给端上桌,但是寻常人家平时吃带鱼还是非常多的。
清朝康熙年间的《日照县志》、乾隆年间的《诸城县志》等史料当中,就明确记载带鱼非常鲜美好吃,沿海地区带鱼可以说是最寻常的海鱼,就好像平时吃的青菜萝卜之类。
当然吃过,清朝吃过带鱼吗:北方过年吃带鱼这个习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北方人吃带鱼的历史已经是十分久远了,而过年的时候吃带鱼这种习俗的形成是在改革开放前后开始的。北方人为什么开始喜欢在过年的时候吃带鱼呢?一来带鱼在北方是一种算是比较常见的海鲜,二来人们在过年的时候喜欢喜庆,像烧鞭炮放烟花什么的,还有就是过年喜欢口彩,吃鱼寓意着年年有余,最后是因为带鱼的口感也非常好。有着这么喜庆的口彩,再加上带鱼比较常见且美味,北方人自然而然的就将过年吃带鱼当成了习俗。
在鱼类中,带鱼的游泳能力是比较差的一种。它们白天的时候就比较喜欢在海水的中间层停留,而这样的深度正好是渔民们撒网***的最佳深度,所以在海上***的渔民最常收获的就是带鱼了。其次带鱼有比较规律的汛期,春汛一般在四到六月而冬汛则是九到十一月。带鱼的汛期产量非常大,通常都是一网就能捕到许多带鱼。汛期时间的确定和产量丰富使得渔民们在每年的特定时间都会出海捕带鱼,由于带鱼的习性以及规律的汛期,它们成为了北方餐桌常见的海鲜。
改革前后过年过节的时候,在人事单位或者企业里都经常会发带鱼给人们,特别是在年前的时候,大街上许多人都骑着自行车,车把上挂着几尾带鱼,一种浓厚的年味就随之散发出来,人们脸上挂着笑容,画面十分喜庆。最后带鱼也是一种非常美味的食物。带鱼的常见做法是煎汤和炖鱼,而最香的最让人难以忘怀的还是炸带鱼的味道。“酒香不怕巷子深”用在带鱼身上也是极适用的。北方人过年的时候在大街小巷里都会传来炸带鱼的香味,渐渐的就形成了北方人心中的特殊的年味,也让北方人慢慢地将吃带鱼当成习俗。
虽然现在买鱼商家都会收拾好给我们,但人们买带鱼通常还是带回家处理的,这也是因为习俗的流传让大家不约而同的一种做法。
清朝人当然是吃过带鱼的,那时候还有专门的渔场。
《异鱼图赞》中就对带鱼做过形象的描述:
除了描绘带鱼的形象,文中还记录了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带鱼是由西王母渡东海时,侍女飞琼的腰带落入大海而化成的:
清朝康熙年间,画家聂璜绘制的一组《海错图》。以图片和文字记录了他在中国沿海耳闻目暏的种种海洋生物。其中就有带鱼。
《海错图》里面绘画了许多的海洋生物。丝毫不亚于《海底总动员》。
从北方的河北、天津直到南方的浙江、福建等多地,聂璜考察了祖国沿海的各类生物,把所见所闻都画了下来,当地渔民请教,还翻阅各种书籍考证。
康熙三十七年,《海错图》终于画完。但聂璜并没有把书上贡。到了雍正四年的时候,内宫太监苏培盛把《海错图》带入了皇宫中。
苏培盛,这名字熟悉吗? 对,就是《甄嬛传》里的太监总管,历史上也确有其人。
发出几幅《海错图》其它一些海洋生物,现在大家看看,能不能认出来?
上面
这个是高档次的美食。
上面这个也很眼熟,我们这儿有个海鲜店,大堂水柜里就有它游动的身影。
上面这个我不认识。
这个我也不知道是啥东西。
除了图,还有人写诗赞美带鱼,比如,清初有个诗人名叫宋琬,写了一首诗就叫《带鱼》:
把带鱼比做了专诸刺王僚时候用的鱼肠剑。
1743年,乾隆曾经东巡盛京祭祖,用併文体写了一篇《盛京赋》,这是乾隆帝所有作品中唯一的一篇以都市为题材的大赋。
在这篇赋中,乾隆就提到了带鱼:
看来,乾隆是去当地的渔场视察过了。
通过以上资料,我们可以知道,清朝时候,人们是肯定吃过带鱼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书籍海错图简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书籍海错图简介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