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凝结古人智慧结晶书籍推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凝结古人智慧结晶书籍推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今那本书最让你受益?
古今那本书学让我受益,应当为新华字典,是我长期免费的家庭教师。从小到大,有不认识的字,字义,字与词的运用,对我有很大帮助。字典永远是不过时的老师,能帮助认识不常见的字,能用词准确定位,只少不闹出不应该有的笑话,其它的书大多是过往云烟,这个问题因人而异,有的特殊专业的书籍让人终身受用。
当然是《易经》了,因为读书就是认识自己的一个过程,而《易经》就是为中国人而作,和其它繁琐的思想理论不同,《易经》的独特性体现在,它提倡以“简易”的心态去观察天地世界的“不易”的特质和“变易”的运行规律,投射和幻化成为人类的道德品质和生存法则。
为什么现代人很少有人能理解《易经》,并不在于《易经》有多深奥,而恰恰是因为《易经》太简洁了,后代人拼命的去解释,结果越解释越复杂,到了今天,我们已经看不到它本来的面目了。
“大道至简,精于心,简于形”,就是告诉我们,与其去费力不讨好的去深究高深的理论,不如凭着自己的内心去感知我们生活的天地世界。
所以我们要想透彻的认识我们生活的世界,认识我们自己,不如像伏羲氏那样,抛去一切外在世俗的的束缚,我们什么都没有,只有一双观察世界的眼睛。你会发现,这个时候你眼里只有天和地。
天地具备永恒不变的特质
天是什么样的,天是空的,所以叫做天空。
地是什么样的,地是实的,所以叫实地。
所以天最重要的特质是空,一脚踩下去最大的感受是虚,空虚。这样就意味着天只能向上,天天向上嘛,因此,天道就是向上的力量,天马行空,就是创造、发展的力量。
地最重要的特质是实,同样一脚踩下去的感受是实,往下才实在,往上就空虚了。这叫做脚踏实地,因此地道就是向下的力量,是孕育、稳定的力量。
天道就是空,地道就是实,这是天地永恒不变的特征。
喜欢美术,但不了解,有什么书籍可以帮助我了解美术史的吗?书籍里最好是含有美术大家及其代表作的?
一、《中国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主要讲述中国美术发展史、画派、历代画家及作品和作品创作背景等
二、《外国美术史》
《外国美术史》主要讲述国外各画派发展史、画派代表画家及作品和作品创作背景等
三、《美术概论》
美术相关名称名词的诠释等
四、《艺术概论》
我看过翻过的美术史,潘天寿《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毛笔常识》,《中国画题款研究》,《中国花鸟画简史》。傅抱石《中国绘画变迁史纲》,《国画源流述概》,《摹印学》。郭味蕖《写意花鸟十六讲》。西南师大《中国美术史纲要》,《外国美术史纲要》。
古人是如何精进勤学苦读的?
知识就是力量,智慧就是财富。人生要想发展丶要想进步丶要想成功就必须努力学习,成功的秘诀就在于融会贯通推陈出新,通过学习可以改写人生,通达知识可以改变命运,通过学习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弥补自己的不足,勤奋出聪明,博学出智慧,修身进德方可做人到位,做事正确。《论语.学而》开篇孔子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习确实是快乐的事,可以使人成长,可以使人睿智,可以提升境界,可以丰富经验,可以增长才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皆济天下。人在穷困潦倒不得志的时候,更应洁身自好,更应发奋图强,更应完善自我。
相传,孔子的学习精神就非常勤奋刻苦,孔子在攻读研究《周易》的时候,曾经翻来覆去地苦读,竟使编联《周易》竹简的牛皮带子磨断了好几次,后人根据孔子精进苦读《周易》的故事,引申出‘’韦编三绝‘’的成语典故。
孔子的伟大贡献是华夏古文化之集大成者,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著《春秋》。其中的《易传》就出自孔子之手,它们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篇、《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后又被称为“十翼”。易历三圣,世经三古,三圣就指伏羲、周文王丶孔子,《周易》名传天下,孔子功不可没。在孔子的推崇下,《周易》被儒家奉为经典,定为群经之首,孔子将深邃的阴阳哲理和社会***融会其中,进而揭示了自然规律和人文哲学。
中国古代精进勤奋好学的例子太多了,象孙敬的头悬梁,孙敬年轻时勤奋好学,常常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了,难免疲劳发困打盹,他就将自己的头发绑牵在房梁上,时时提醒自己,要刻苦学习,最后学有所成,是东汉著名的政治家。
战国时期,鬼谷子的***门生苏秦,发奋读书,为防止打盹睡觉,竟想出了用锥子刺自己大腿的办法,时时刻刻用疼痛的***,觉醒自己努力学习,最后纵横捭阖,游说各诸侯国,***取合纵的策略,成功组织六国联盟抵抗秦国,致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关,苏秦被任命为从约长,封为武安君,身佩六国相印,富贵荣华威风八面。
还有匡衡的凿壁借光,朱买臣的负薪挂角,欧阳修的以荻画地,范仲淹的划粥割齑。等等。
古人没有大学教育和高考,只有科举,科举和现在的高考不一样,是直接考取官职的,相当于现在的国考,所以古代考试就和做官联系在了一起。
科举分为明经和进士两科。
明经是汉朝出现的选取官员的科目,开始于汉武帝时期,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废除。主要考的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考试内容包括帖经和墨义,帖经又经书内容空去几字,由考生填充,墨义则是用经书回答问题。
进士科在唐高宗时期慢慢超过明经,成为科举的重要科目,进士科需要发挥知识灵活运用的技能,明经只需死记硬背即可 ,所以进士到后朝越来越受到重视,进士考诗赋和对论,需要考生对时局的评论并寻找解决时弊的方法,难度非常高,考取人数是明经的十分之一。
考生们在农忙的时候帮助家人做农活,农闲的时候则抓紧时间看书,晚上也会点上蜡烛炳烛夜读,家境好的,可以去一些老师办的私塾里学习,成绩非常好的则被推荐到国子监学习(国子监是隋朝以后开办的官方学府),学习的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十年寒窗苦读,若是能考上功名,就可做官出人头地,若是考不上,很多考生则会选择放弃考试去务农或者[_a***_],但还有考生会一直考的四五十岁还在不断努力,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就是这个意思。
古人读书远远没有我们现在读书这么方便,在古代,特别是宋朝之前,因为活字印刷术还没有发明出来,书籍的普及率很低,有的时候印刷书籍,还不如手抄方便。
那个时候的读书人分为两类,一类是士族学子,一类是寒门学子,士族因为背靠大家族而占据天时地利,不愁吃不愁穿,可以专心读书。而寒门子弟不仅生活困难,而且根本没有可供学习的书籍,所以他们学习起来更为困难,这也造成了,寒门学子学有所成的寥寥无几,整个天下的官员大部分被士族把控。
古人苦读的精神值得称赞,列举一二。
匡衡,西汉有名的经学家,官至丞相。家里本是务农,十分贫苦,他依靠给人做工来读书。由于买不起蜡烛,他在墙上凿开一个洞,借助邻居家的烛光读书。
孙康,东晋大臣,为孙氏映雪堂的始祖。家中贫困买不起灯油,常为夜里不能读书苦恼。雪夜室外很亮,他不顾寒冷站在雪地,借用雪光读书。
车胤,东晋大臣。他买不起灯油,夏天就捕捉萤火虫,装在纱囊里在夜间用以照明。
孙敬,东汉大儒。他视书如命,经常熬夜读书,为了防止瞌睡就把头发用绳子挂在房梁上,打盹一次就拉扯一下,醒了接着读书。
苏秦,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为了出人头地发奋夜读,困了就给大腿上来一锥子。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凝结古人智慧结晶书籍推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凝结古人智慧结晶书籍推荐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