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家长必看系列法律常识书籍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家长必看系列法律常识书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家有一位五年级的小朋友,对法律很感兴趣,家长该如何引导?
竟然有这样的小孩?不要又象之前有个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天生就喜欢看新闻,然后被记者一质疑就从此消声匿迹了。因为没有孩子是从小就喜欢看新闻的,都是家长自己想出名,所以编出这样的谎言说自己孩子从小就喜欢看新闻。
同样,小学五年级很喜欢法律,也不完全排除这个可能性,但是我认为也是家长想出出名吧。
不过如果是真实的话,那你自己教他就行了,不需要特意跟他去学习班了,因为你根本是可以在网上查一些入门的资料,法律资料是不需要学得太深的,或者,下载一些有趣或者有针对性的案例分析一下。
请不要动不动就送孩子去辅导班,有很多事是可以自己做的。
很少见,法制教育在现代人的观念里,那是学校要去做的,估计这个发现孩子对法律感兴趣的也是一位老师,做为老师来说,以这个为切入点,让他树立目标,努力实现梦想,并能坚持为之奋斗!
谈几点认识和看法;而有了认识,就知道如何引导了:
第一,我认为孩子目前对法律的兴趣还处于浅层兴趣——主要是感到“好玩”。西汉著名***官张汤在孩童时就自编自演过提审老鼠的案例,逻辑推理严谨、语言准确有感染力,深受张爸喜欢并着力培养!家长要多给孩子提供生活中好玩的用法场景,鼓励孩子做分析判断,并做出有一定专业水准的点评,使孩子的兴趣进一步得到激发,认识得到提升!
第二,深层兴趣的培养和引导,这是在第一阶段走的比较顺利的情况下进行的。不仅关注法律条文也关注它的来龙去脉;也就是不仅知道“是什么”,还要明白“为什么”和“为了什么”,这就有了法律格局和法学境界,为进一步深造铺垫!
第三,培育核心价值观,这是孩子能否走的好走的远的关键。其实法律只是工具,工具是冰冷的,而拿工具的人不仅要有力度也要有温度。此阶段孩子已经长大,家长不要再过问“是非对错”,只需引导“仁义智信”。家长需要多看书和新闻,用鲜活的事例影响孩子!
也许在第一阶段孩子对法律的兴趣就偃旗息鼓了,没关系,孩子的兴趣是广泛的也是多变的,继续发现浅层兴趣,多一些耐心,重新引导培育吧!
看到问题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孩子的思想好超前啊!这么小的孩子对法律感兴趣我认为是好事儿,很有想法的一个孩子,学无止境嘛!孩子小,接触的法律层面不会太深,慢慢引导和渗透,在这个过程中也能看出是暂时的兴趣还是本身在这方面就有过人之处,那么接下来可以着重培养。
1.既然有兴趣,法律类的经典***可以看看。
2.法不外乎人情,法律和道德,法律和生活习惯,交易习惯都有关,生活即法律的体现。
3.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有思想政治课,上面也有法律内容,也可以学习。
现在还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说法吗,说说你们那里的风俗?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好多人以为是封建糟粕,其实不全是。
现在社会,法律健全,国家***有足够的能力,保证法律的实施,可是在古代,皇权不下县,地方的管理靠的是乡绅,村规民约,宗族家法。
婚姻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方面是礼教礼法,另一方面,可以看成是古代契约的见证人,就好比现在结婚要去民政局登记领证一样,你要走一个流程,有一个仪式来证明,你是合法的。现在的证明是结婚证,代表国家和法律认可,过去没有民政局,衙门也不发结婚证,靠什么来证明他们是合法的夫妻呢?就是三媒六证,上门提亲,双方父母同意,经过这些流程,才是合法婚姻,所以古代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不是糟粕,是那个时代的法律。
这种风俗现在还有,只不过没有过去那么正规。比如搞对象,要结婚时先见见家长,这是绝大多数正常家庭,正常家庭关系都要走的流程,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家国天下的具体体现。要双方父母同意,毕竟结婚不全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两个家庭甚至两个家族的事情,见家长,就相当于古代的父母之命。
古代的父母之命也不全是包办婚姻,也是征求儿女同意,不像有些书说的那样绝对,还有些夫妻不是自己谈的对象,是经过别人介绍,相亲大会等方式认识的,牵涉到双方要结婚谈条件,自己人不好张口,也会委托个中间人两头传话,进行谈判,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可以调和双方的诉求,不让双方尴尬进而影响到亲戚感情,这也是媒妁之言,也是很重要的中介。
所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只要我们的汉文明不断绝,就会存在,只不过是换了个方式而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家长必看系列法律常识书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家长必看系列法律常识书籍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