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鲁迅经典系列书籍分先后看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鲁迅经典系列书籍分先后看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朝花夕拾是一部什么集?
《朝花夕拾》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朝花夕拾》是鲁迅后来修改的名字,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
“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示晚年时期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
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鲁迅的文章真的每一篇都像语文书里解读的这么深刻吗?
鲁迅的文章在中学教材中出现过多次,每次学习他的文章,老师可以说是需要费大力气的。因为他的文章几乎没一句都似乎蕴含了深意,抨击当时的军阀或者时事,似乎每一个字都蕴含了深意。
但我认为这样事实可能与教育专家们解读的有些偏差,鲁迅可能本来随便写的一笔,却让那些人硬生生的解读出来不一样的东西来。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就是《风筝》,全文通读不知道多少遍,但我怎么觉得就是怀念一下自己的事情和弟弟的故事,并没有说主要目的是“想起幼时欺凌小兄弟事。”我“在这里进行了反思。透过这小”我“,看到旧的***道德统治下的整个社会面貌—大“我”——家长式的管理、长幼尊卑的秩序是何等的神圣,何等的残酷,何等的愚味无知,它扼杀了儿童的天性,当作者挖掘的酿成悲剧的社会原因。
“我”的回忆是对封建宗族制度的摧残儿童的控诉,——具有深刻的思性。“我”经过深刻反省认识到这一地可挽回的过错过后,心情无比沉重。这种忏悔意识,否定了旧“我”,催生了新“我”,“我”的思想演进轨迹明晰了,“我”的复杂心理状态显示了,正是这些原因,所以当“我”,看到北京天空中的风筝,而感到“惊异与悲哀”。
我觉得鲁迅写这篇文章主要还是回忆过去吧,这个赏析似乎有一点过度解读了。
还有《社戏》这篇文章,赏析里出现了
“ 对于自幼就压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 ”
这样的字样,我读文章是不是太不用心了?为什么我读社戏读到的没这样的思想?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对于文章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语文书里的解读有可能作者自己都解答不来,又怎么能说都像课本里一样。
但是民国时期那么多文人,鲁迅先生是少有的几个可以让人觉得他的文章可以是药是枪的人,还是有他的道理的,贴近生活,少了文人的那种清高自傲,用独特的角度解读着他文章的特有色彩。寥寥的语言中有着情感的映射,让你感同身受。震耳发聩的语句至今都可以让你启迪深思。
我感悟最深的文章应该是《药》,第一次我就哭了,说不出来的难受,感觉那个压抑的年代仿佛就在我眼前。当年纪尚小、和那个时代相距较远的我都能感同生受,更何况处在那个时代的人。这应该就是鲁迅先生的文章的魅力吧。
鲁迅先生说过他要做民族的药,警醒那些茫然的人们,起来抗争那个吃人的社会,他的文章真的做到了。至于解读,那只是读者的感悟,但是不见得是你的,也不见得是我的,但是它确实是一些人的,你不用苟同,也不用争辩,因为在你心中也有你的鲁迅先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鲁迅经典系列书籍分先后看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鲁迅经典系列书籍分先后看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