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帖今讲系列书籍之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古帖今讲系列书籍之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有人说练毛笔字“必须”练古帖,当代书家的字帖有那么不堪吗?
我觉得,古帖、今帖,各具特色。书法界大多数人主张学习古帖,叫取法乎上,并不是说今帖一无是处。主要是看想学什么?
如果想学传统书写技法,必学古帖,倘若喜欢当代某名家字体,那就学当代某名家的字帖。这是两条道,可以任选其一。但是,初学者一定要明白,古帖是正品,当代名家字帖相当于高仿品,或者说是自制品,是古今两种物件不能等同而论。
古帖是源头之水,当代名家无一不是学古人的,但是,已经有了新的面目,即所谓建立了个性风格。尤其是在书写技法方面,有些笔法动作不全是古帖的,是临摹者依据自己的理解去写的,也就是说,改变了原帖的写法。
古帖多是小字,而当代书家却把它写成大字,诸多因素所致,与原帖貌似神离。这一点,初学者是辩别不出来的。
以欧楷的笔画为例,原帖写法很简单,主要用侧锋法。如: 点、横、竖、钩的收笔法,都是一次完成的。如图:
而当代某些名家,以及很多初学者,迷信“中锋”,写笔画的时候,起→行→收过程,笔法特别的麻烦,可以说是描画出来的。很多书法基础教材也都是这样解读的,与古帖写法出入很大。如图:
学习书法技法,核心是笔法。无论是学古帖,或者是学当代名家字帖,如果在正式临摹字帖之前,专门进行笔法训练,中锋、侧锋都会产生什么效果,笔法与笔画形状之间是什么关系,搞清楚了也就会写了。否则,直接照着字帖写,读不懂,不知道原帖怎么写的。所以说,必须通过实践去验证所学,决不能凭空想象。
以上是我的见解,仅供参考。
"学毛笔字必须临古贴",说法有道理,但要区分人群与阶段,不能绝对。对于初学者来说,主要是熟悉笔性、习练笔法,一定程度后才可能看贴、悟贴。这个过程有多长,因人而异。有的一年半载即入贴,有的十年八年没开悟。
学书须临古贴,是因为书法传承以古为盛,今人有写得好的,许多书法老师也各有所长,拜其为师是学习书法的坦途。古云: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想在书法上有所领悟、精进,自然要去汉隶唐楷中汲取营养。
学书是个渐进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还需达成一定基础,否则是看不懂、看不透古贴的,更别说体会、描摹其中的奥妙。
如果握笔不稳、控笔不精、用笔不活,别说临古贴,就是基本的笔画都"行不直、走不顺、回不来",跌跌撞撞谈何提按、转折、铺毫、起收。
临写古贴,是书法学习达到一定程度后的最好选择,基础扎实后必定要博***众长,贯通古今。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今人的书法成就,能者为师,借他人体会解自己困惑,也是学习的好办法。毕竟,当今善书者为数甚众,独领***者亦不乏其人。
无论如何,学毛笔字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眼高手低、好高鹜远是成不了气候的。
当代书法家的作品也可以学,特别是现代一些非常优秀的书法家的作品,而且学起来比古代的那些经典书法要容易许多,一方面离我们非常近,都生活在一个近似的社会环境中,人的审美观念也较近,对今人的书法,在理解方面更容易一些。
问题在于,正因为太容易学了,甚至有经验或较好读帖能力者看几天就能将现代书法家的技术学会。可是这种现象完全有些像照相机式的学习,并不能真正从深层次上理解书法技法及其文化内涵。
所学也仅仅局限于学的像。而缺乏独具的创造能力以及自我风格的形成能力。出现这种情况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学习现代书法,不需要进行深入的系统的思考,也就无法从理上学到书法技法的精髓。学今的结果就是和老师如出一辙,没有古人也没有自己。实际上,古人也认识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所以学习书法一只都要求学古不学今,在今天的老师的指导下学古人经典。老师可以授业解惑,因为老师在理论和实践经验上比我们丰富,能够指导我们学习方法的正确性,避免少走不必要的弯路。
你写古帖时,怎样临摹?
学习书法,我们必须临摹古贴,这是一个毫无疑义的问题。既然说到怎么有效的临摹,那么我们就不能泛泛而谈。我们现在就颜真卿的《勤礼碑》做一个详细的分析和解读。
我们要临摹颜真卿的这个碑帖,必须对颜真卿本人和他那个碑帖的风格有一个详细的了解。
第一,用悬腕悬肘的执笔法,颜字笔力沉雄,气势开张,在执笔时最好能做到腕肘离开桌面,这样提按方便,写起来更能铺陈舒展。
第二,要体会颜体字的用笔灵活多样性。写颜体字可以直下,也可以斜下,既可以从上面下笔,又可以从下面逆锋推向上。
第三,要深刻体会颜体字的结构特点,颜体字端严中正,以拙为巧,由于它的结构特别宽绰,所以外密中疏,偏旁独立,笔画之间自为起讫,又各有边际,这就起到了行密而宽疏的效果。
丑书学认为有效很好的界定,何为有效,就是可以拿来我用。顺手。用笔为上。这里的用笔不是执笔不是运笔不是基本笔画。实用次之,实践是检验临摹有效无效的最好的衡量标准。最后就是人品决定字品。字如其人。
首先临古帖一定要“忠实原作,严守法度”。学习古人名帖,力求与原作形神契合,来探寻古人的创作规律。
《书谱》说的“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说的就是临帖观察要细致,临写要逼真。要心手相印,才能体会其中的美。
另外,临帖不单是把握古帖的笔墨,结构,章法,更要领会原作者书写时所表达的情感意趣,才能把握原作流露出的生动气韵。
谢邀!
我们通常把所临的古帖称为法帖,首先当然是要将它的特点、笔法、结体吃透。把临写、记背和领悟三要素结合起来,才能稳固。
形似和神似是对立面的两个方面。初学者如不在形似上花功夫,是无法做到神似的。只有当你形似已基本入门了,才有可能脱帖追求神似。
形似,就是要力求像。怎么做到像?一般有点美术造型能力的朋友会掌握得快些:主要有笔划的粗细、长短、倚斜、出笔的角度,等等。以角度为例,可以在临写时,尝试用不同角度出笔,角度小一点是什么效果,角度大些又是什么效果?经过比较,你就可以知道法帖的严谨所在了。
通过不断的临写,目的是在于使自已的心、手、笔三者协调起来,成为习惯。习惯成自然。久而久之,你的手势就自然而然带动毛笔在纸上行走了。而到了这个时候,你的大脑只需思考所写的内容和章法就行了。这就如同驾驶汽车一样,上路前手脚的协调早已练好了,你只需看路,判方向就行了。如果车在路上开,还在想着方向盘怎么打,离合器怎么踩,这个车是断然开不好的。
质言之,书法是手上活儿,一种手艺,临帖本质上是按照规范练手。手练好了,字也就写好了。初学者不必看得太神乎。当然要饱读诗书之类,则是更高层次的追求了。
附:我写的两幅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帖今讲系列书籍之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帖今讲系列书籍之智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