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东林党书籍推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东林党书籍推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秦始皇焚书坑儒,所有毁掉的书籍还有备份吗?你怎么看?
“焚书坑儒”是发生在我国秦朝的两件大事,前后相隔不过一年,产生的后果也是很严重的。《史记·卷121·儒林列传》称“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尚书〉序》曰“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隋朝的牛弘提出的“五厄”之说——论中国历代图书被焚毁,秦始皇焚书也首当其冲。“焚书坑儒”是秦始皇毁灭中华文明、惨无人道的两大铁证,老赢在一些人眼中简直就是千古罪人、万世暴君。
这里有个问题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所有毁掉的书籍还有备份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再回看下《史记·秦始皇本记》对此事的记载(节选):“臣(李斯)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这里面透露出如下信息:一、除秦国外,原其他国家的历史书籍均被烧毁,这应该是没有备份的,烧毁就绝迹了;二、诗、书、诸子百家著作都由博士官署掌管,除此之外他人不得拥有,有了的必须烧毁,私藏者有罪,而且罪很重。由此可以看出,被烧掉的诗、书、诸子百家著作,是有备份的,在国家的库房里。三、一些技术种类的书,还是允许民间拥有的,这毕竟是发展生产的。故有王充曰:“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尽书,文篇具在”。朱熹也曰:“秦焚书也只是教天下焚之,他朝廷依旧留得;如说‘非秦记及博士所掌者,尽焚之’,则六经之类,他依旧留得,但天下人无有(本作者曰:冒险私藏者应有之,不是有孔家后人“鲁壁藏书”吗?)。
“焚书”这事,发生在公元前213年,是秦始皇完成大一统的第三年,国家不安定因素还大大存在,各种思想混乱,厚古薄今大有人在,李斯描述为:“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站在当时的立场看,统一思想很有必要,但以“焚书”之极端手段来达到这一目的,还是不可取的。
大一统的王朝,需要大一统的思想。思想是支配行动的,历史上因思想认识见解不同,往往形成党派之争,党派之争的结果,也往往是导致王朝走向衰败灭亡的一个重要诱因。唐中后期的牛李党争、北宋的变法派与保守派之辩、明末的阉党与东林党之战等等,都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各王朝的覆灭。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林立,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引发了春秋各国的无义战和战国的兼并战。人们的思想相对自由,针对当前形势环境,可以自由发表各自的观点,出现了百家争鸣,形成了诸子百家的学说思想。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推行了大一统标准,自然在人们的思想上也要实行大一统。焚书坑儒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产生的。其实“焚书”和“坑儒”是两回事,“焚书”发生在公元前213年,为了庆贺秦王朝修筑长城和取得南越地,秦始皇在咸阳宫大宴群臣,有一个叫周青臣的人,借给秦始皇献酒之机,向秦始皇大献媚言,说秦始皇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又夸秦始皇在全国改诸侯分封制为郡县制,使国家再无战争之患,人民得以久享太平,秦始皇功超三皇,德愈五帝,从古至今无人能比。这些话却引起了一个在座的名叫淳于越的博士的不满,他最烦厚今薄古,认为古时是最好的,特别称赞古代的分封制,反对郡县制。他就奋然说,商周时代都因分封子弟功臣而传国千年,是因为子弟功臣可与国君相互照应;如今秦国富有四海却不分封子弟功臣以作呼应,倘若出现像篡夺齐国***的田氏,那可怎么应付?说周青臣不当面指出不足,却一味奉承,不算忠臣。两人没有私人恩怨,文人相轻,纯属观点之争,不料却让丞相李斯抓住了把柄,上纲上线,认为儒生以古非今,迷惑百姓,会让天下不知所从,容易出现混乱。因此他建议秦始皇把除秦国以外的历史书籍及民间收藏的文学、诗、书、百家语等都烧掉或没收。之后秦始皇就***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没收诗、书、百家之语,目的是为了实行愚民政策。至于秦始皇到底焚书没焚书,后世有诸多争议,想着在全国没收书籍,肯定是焚烧了一部分书籍,但没有全焚,很大可能是大部分统一收藏到秦国宫室了,后来项羽攻占咸阳,一把大火烧了个净光。其实在全国各地藏书很多,秦始皇也不可能把书没收尽。“坑儒”***发生在“焚书”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12年,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派方士卢生、侯生等人替其访求仙药,这些方士求仙药失败后,不谨言慎行,还私下里议论秦始皇的为人、执政得失及求仙意图等方面。秦始皇知道后大怒,感到方士胡乱议论惑乱人心很可恨,就下令在京城及附近搜查审讯有议论情况的方士,共抓获460人并全部活埋。至于这460人是不是都是儒生,《史记》上记载都是用“诸生”、“术士”称呼,“术士”自然多指求仙访道之辈,也可能有些儒生为了适应秦始皇的求仙渴望,也加入了术士行列;也可能抓捕术士扩大化了,也抓捕了一部分儒生。总之秦始皇的“坑儒”,应该不是专门针对的儒生,只是后世后来以讹传讹,把活埋的术士变成了“坑儒”。
能发生“焚书坑儒”***,当是秦朝大一统形势下的产物,有其维护国家统一的积极因素,也有其钳制人们思想自由的消极因素。孔子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焚书坑儒”的愚民政策,无形中降低了全民素质,放松了礼仪廉耻的规范,助长了粗野愚鲁的尚武本性。暴民揭杆而起,如暴风骤雨,导致秦朝二世而亡,恐怕这也是诱因之一吧。
随着考据学衰落,加上多次文化历史典籍的摧残后,越是久远的人物和***越是难以定论,当事之人都很难厘清,知情的也未必如实透露出去,记录下来就更难了,后世之人还要在这方面花费时间吗?
先来看个问题,有过一些不同说法,秦王是位年轻有为霸主,年纪轻轻就刻苦读书,勤于理政,战国不仅仅七雄,降伏群雄那得是什么样的雄主呢?
百家齐鸣的时代,多少智谋志士向秦王献策统略方针,治国良策,如果不是一位读过诸家学说,又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的人物,能力排众议又击垮六国吗?
一个勤奋好学的,嗜书如命的人对书籍会不会舍得烧掉呢?一个礼贤下士招揽人才的君主会不会滥杀呢?
一个不能兼容并包的人物能不能做大做强呢?***众家之长的霸主也不舍得烧掉自己不认可的书籍吧。
野史不一定不真实,传闻坑杀的是反对他统治的仕子包含儒生,烧的也是反对言论,城门失火吧。
皇宫应该保存完整全面典籍吧,后来被不爱读书只爱挥枪的人占领之后给烧了。
中国古代战争,谋士重臣多是文化的传播者,大多都是忠贞不二的,又有几个不是被杀后代流放的呢;战后逃跑者和战胜者有几个不是用火来洗刷城池呢?那么文人志士和典籍的下场可想而知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东林党书籍推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东林党书籍推荐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