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主日学书籍推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主日学书籍推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有人说《三国演义》中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和谐,是真的吗?
刘备是一个急功近利的机会主义者,他缺乏一定的战略思想,只想割据一方,能够称王称帝足矣,对诸葛亮的联吴想法不太重视,以致发生了夷陵之战。
其次刘备对诸葛亮不是很信任,诸葛亮的亲哥哥诸葛瑾在吴国身居要职,并且作为吴国的使臣来讨过荆州,面对这种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刘备在任用人才时,也不会忽视掉的吧?
单从(三国演义)里来看,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是很和谐的,他俩交织缠绕,相互映衬。
诸葛亮帮助刘备取得江山,刘备又给予诸葛亮莫大荣耀,让他成为神话。从刘备去世后来看,刘备把偌大一个国家的权利,可以说是交给诸葛亮一人。此时此刻,他可以做到一切他想做的事情,比如说改朝换代。但是他没有,他一直尽心尽力辅佐那个扶不起的阿斗,没有半点杂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们的这种关系,已经超越了兄弟之情、夫妻之情、父子之情……成为一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无私奉献、至死不渝的君臣关系。所以说,他们的关系就如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和谐,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自己在艰难困苦的创业过程中,遇到一位如诸葛亮一般亦师亦友的得力干将。他一心为你的事业奋斗,你也万分信赖,几十年下来,你们的关系会是怎样的呢?
————君一————
我以为,《三国演义》中刘备与诸葛亮是比较和谐的!但从《三国志》等史书中记载的情况看却并非如此,主要表现在:一是刘备只是将诸葛亮视作一个如萧何那样的人才,在后方发挥“足食足兵”的作用,而对其军事谋略、尤其是具体战役的参谋才能并不认同;因而取益州时刘备带的是另一军师中郎将庞统,而非先入“刘营”的资深军师一一诸葛亮;攻打汉中时则带的是***,也非诸葛亮!二是从某种程度上,***比诸葛亮更受刘备欣赏。刘备与***的关系才可称之为“鱼.水”关系,刘备对其可说是言听计从;刘备伐东吴,诸葛亮只是稍稍提了一下意见,甚至都未像赵云那样发表长篇大论,由此可见玄德与孔明关系之微妙!而伐吴失败后,孔明感慨:如***在、则可劝动主公;既使不能劝动,有他跟随参谋,也不至于“倾危”!由此可见,孔明也是内心透亮:***才是主公第一腹心,而我还差得远!三是刘备称帝后,虽拜孔明为丞相,但并未让其开府、也未给他封侯,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刘备更多的也是以朕意为主;而刘备托孤时说的那番话,就更足以证明他对孔明的不信任和不放心;尤其是他在临终前,突击提拨李严,并将军权和尚书大权交给李严、让其与诸葛孔明一起作为托孤大臣辅佐刘禅,也充分说明了他与孔明之间的关系,并非如鱼得水、也并非信任如初!四是刘备临终前认为马谡不可大用,而街亭之战中孔明偏要大用,也从侧面说明了二人之间关系之微妙,也可说是一种识人、用人上的不和谐!
当然啦,刘备在自己很弱小的时候那是事事都依着诸葛亮。可是等自己的实力强大了,就不那么言听计从了。就拿刘备举兵伐吴这事,当时孔明是反对的。可刘备谁也听不进执意伐吴 。
诸葛亮和刘备显得很和谐,那是刘备集团发展的初期的特征,而不是一直没有变过,一直像之前那样相处。
到了后期刘备对诸葛亮的依赖也没有那么大了,也没有那么依赖了,他们自己其实很清楚身份的差异,也根本没有伪装成很和谐的样子。
所以他们二人和谐的表象是大家的刻板印象,因为前期二人同时出现的场景比较多,所以一直以他们初期的合作模式为标准,形成特定的印象,其实他们二人的关系随着刘备集团的壮大和刘备地位的提升,一直在产生变化,这也是必然的结果。
二人的身份不一样了,原来还可以寝同席,刘备称帝之后,那是肯定不可能发生的事。
二人的层次都不一样了,做兄弟是不可能了,只能做君臣,既然君臣的关系,就不可能像之前一样和谐,这是肯定会发生的事情。
在发展初期,这个时候刘备建功立业,是二人创业共患难的时期。
这个时候刘备是有求于诸葛亮的,或者是特别依赖诸葛亮,主要是因为这个时候刘备集团没什么靠谱的军师。
等刘备夺了益州,益州军团的官员加入刘备阵营之后,刘备手上能下的棋多了,手上人才也多了,也就没一开始创业时期那么依赖诸葛亮了,这个是很自然的事,因为摊子大了嘛,需要各司其职。
再是二人各有各的工作,各有各负责的领域。长期一个在前线,一个坐镇后方。同时出现的频率低了,到也还算和谐,但不可能像一开始那样言听计从了。
总的来说也还好,诸葛亮一开始劝刘备趁刘表还没死,占领荆州,刘备不也没有听他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主日学书籍推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主日学书籍推荐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