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平仄书籍推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平仄书籍推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怎么分别平仄音啊?
现代汉语中的平仄:平是拼音的一、二声,仄是拼音的三、四声。由于现代语言和古代语言有区别,尤其是北方语言和南方语言区别更大,所以古代汉语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又分阴平和阳平,上、去、入为仄声,现代语言中没有入声(只在南方一些地区方言中还存在),古代的入声部分归入平声,一部分还属仄声。对联和近体诗尤其是律诗、绝句,有严格的格律要求,有时候需要查平水韵、中华新韵等有关音韵的书籍。
如何辨别上下联都是仄声?
不好确定。每联最后一字的平声、仄声,用汉语拼音的的三、四声去判别它都是仄声时,也会有今仄古平的可能。所以不讲平、仄严格规定,只用汉语拼音发声唸出来音调优美、顺畅就行了。认真的话要翻古汉话相关平仄的书籍去判别了。
最近在学文学,对古诗词很感兴趣,如何进行平仄训练?
对联,是学习平仄的最好办法,似乎没有之一。
所谓平仄,大体上是应用于近体诗,也就是律诗和绝句,以及词。除了宋朝那些音律大家以外,几乎所有的平仄搭配都是两两一组,互相搭配。
而对联,就完全可以满足这种平仄的训练。
找一个古诗词查询网站,挑一个不出名的诗人,随便一个句子都可以做为上联,或者下联。当成对联就是了。
或者输入关键字,会出现所有带这个字的诗词句子。
对就是了!
比如“风”字,三个字的诗词。然后当成对联就可以,如下
风尘恶(岳飞)——烟雨稀,日月明,笔墨残,花叶凋。
东风恶(陆游)——北海寒,西岭含,左手疼,南雁飞。
四个字
如果只是兴趣,就没有必要学习专门的音律学,人对韵律的感受是天生的,和谐工整的音律自然能打动人心,不仅给人美好的感受,产生共所在地效果,甚至会绕过理性,宣示不容置疑的权威性和武断性。
非学院派的音律训练是有趣的,也能做到一举多得。包括读唐诗、宋词、元曲,读《红楼梦》时记背里面的一些诗作;听传统戏剧,特别是京剧的唱词,无论格律还是内容都千锤百炼;读些经典对联,仿照这些对联编写一些春联,没准春节时单位能用到;听民族歌曲,看歌剧电影,《刘三姐》、《江湖赤卫队》、64版的《三笑》,好看又好听。
这些训练了音律,又积累了文艺素养。
谢谢邀请!我谈一下格律诗的平仄问题。
古代汉语有四个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所谓平仄:平指平声;仄包括:(上声、去声、入声。)
现代汉语言也分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阳平是
平声;上声、去声是仄声。
同古代汉语相比较,现代汉语发生了变化。主要是古代的入声字分别归入到现代汉语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去了。古代的入声字归入到上声、去声关系不大,反正都是仄声字。而归入到阴平、阳平就需要辨别,否则就会把这些仄声字误认为平声字了。这些归入平声的入声字,虽然不多却,却需要记住。
律诗一般只能押平声韵,所以对句的最后一字必须是平声。出句最后一字可平可仄。一联中的出句与对句相反就叫相“对”;上联对句的平仄与下联出句的平仄相同的叫相“粘”。该对的不对,该粘的不粘,就叫“失对”、“失粘”也叫“拗”。
平仄在本句中,交错使用,在本联中的出句和对句中相对,本联对句和下联出句的平仄又相粘,这就构成了律诗的平仄格律。
下面我举例,就会看得更明白:
以杜甫的《春夜喜雨》为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平仄书籍推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平仄书籍推荐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