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民粹书籍推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民粹书籍推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怎么看《本草纲目》这部书的文化价值?
在东方,《本草纲目》被视为药物学宝典。最早流入日本和朝鲜。之后,越南、印度等国家也相继引进。由于这些国家受中国医学药学影响较大,《本草纲目》是被作为医药书籍流传、翻印、学习、翻译的。在这种学习和翻译的过程中,日本、朝鲜的医药界都受到此著作的巨大影响。
在日本,《本草纲目》出版不到20年,就已受到朝野重视。日本庆长十二年(1607年),学者林罗山(林道春)从长崎得到《本草纲目》(可能是江西本),将其献与幕府首脑(君主)德川家康。幕府首脑得此书后,异常宝贵,常置幕府座右备查,日人称之为“神君御前本”。后来,日本医药家曲直濑玄朔(号东井)又得《本草纲目》金陵版珍本,1875年由井口直树呈交日本明治***,至今藏于日本内阁文库。
在朝鲜,《本草纲目》流传的时间不比日本晚多久。正式见于历史记载是李朝三十八年(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自18世纪20年代以后,《本草纲目》成为朝鲜医药学家的重要参考书。引用和依撒本草纲目》的内容而编撰的朝鲜医药学著作就有《本草精华》,《广济秘方》(李景华),《济众新编》(康命吉),《附方便览》(黄度渊)等。它们都是把《本草纲目》作为药学宝典加以研究的。19世纪朝鲜学者徐有渠大量引用《本草纲目》中的有关资料,编撰了《林园经济十六志》一书,这是一部关于自然经济和博物学的巨著。
《本草纲目》是通过西方来华的传教士和驻华使馆人员传入西方的,比在东方传播的时间要晚一些。它在西方学者心目中的价值,也同在日本、朝鲜有所不同。因为西方医学有着同中医学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西方人那时还对中医中药缺乏正确认识,《本草纲目》没有受到重视。在当时,他们所感兴趣的首先是它在矿物学和植物学方面的广博资料。
《本草纲目》最初引起西方重视的是其内容中的金石部。1732年,在华的法国传教士范德蒙德从金石部摘译了有关资料,连同部分矿物标本带回法国,经过巴黎科学院院士儒瑟,转交到巴黎自然史博物馆。这份译稿在19世纪末,由法国学者整理题为《中国之石》而发表于《古今之石》一书中。
欧洲人真正重视《本草纲目》的科学价值是在法国学者、传教士巴多明、汤执中等向法国科学界介绍此书的全部内容之后开始的。其重要标志是1735年《中华帝国全志》的出版。这是一部全面介绍中国情况的巨著,它的第三卷题名节录《本草纲目》。这虽是一个法文节译本,但实际上是欧洲人最初所了解的《本草纲目》的概貌。正是由于此系列书籍的出世,让欧洲人大为惊奇,后来陆续被译成英文、德文、俄文等多种文字被多国收藏。《本草纲目》的内容也日益为更多的外国学者所了解,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深入研究。
《本草纲目》在欧洲和美洲的广泛传播,对西方科学产生了广泛影响,其领域涉及医药学、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诸多方面。西方研究者们不禁感叹《本草纲目》的大与全,更惊叹的是,在16世纪的中国,既没有掌握西方科学赖以发达的形式逻辑和欧几里得几何学的方法,也完全没有接受到西方自然科学发展的信息,却能做出如此辉煌的成就。难怪著名科技史学家英国李约瑟博士高度称赞李时珍的成就。李时珍和他的《本草纲目》,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医学财富,也是世界医学的宝贵财富。
《本草纲目》的价值可不得了,它可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是李时珍用一生的精力完成的,为了了解各种草药的性状,都是李时珍亲自尝试,为此中毒好多次。这本书对各种中草药记载的很全,性状描写的很细,直到现在医生看病时用药还要借鉴查询这本书。
本草纲目。是李时珍走遍千山万水,尝尽药中百味,倾尽毕生精力,编著的一部药物学专著。本草纲目记载的药物种类全面,详细,真实。药性能精准,确切,无誤。正是因为本书的可靠性与实用性,被中医界奉为药物学的宝典。
本草纲目自成书之日起,一直延用至今。流传期间,次要的不说,主要说这期间: 解除了多少病疼者的痛苦?挽救了多少频临垂危的生命? 这应该是尽人皆知的,也是无法算清的。 佛语讲的好: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部书,能救这么多人的性命,这浮屠该是多少级?也是无法估算的,这足足的可以说明,本草纲目这部书的作用与价值,是至高无上的。 生命是无价的,这个道理是人们公认的,能够承救并挽回人生命的本草纲目,是不是更在生命无价之上的无价?由此推导,不难看出,本草纲目的重要性与宝贵价值所在。
本草纲目,是我国的国粹,是药物领域的重要的,珍贵的文化瑰宝与遗产,是药物学的精髓。我们称它为药物学的:宝典,不朽巨著,伟大巨著,乃至药物圣典,都不过份。本草是一部科学而伟大的圣典,需要有志于医药的人们很好地传承,为人类发挥它积极的贡献。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古代确实是救民于水火的经典,那时候没有显微镜,全靠诊脉,所谓望闻问切,中医在某些领域的成就即使是现在也望尘莫及,对于疑难杂症有专门的药方和秘方,其实药方和秘方有真的就一样,之后为了不让其他人知道,就增减些方子,达到无法辨识的目的,所以后人越传就失传了,中医不是说时代变了,就不管用了,该管用的还继续管用,只是现在人都偏于表面,没有得到真传而已。可以不夸张的说中医治百病。只是现在的人没有遇到好的医生,往往付诸西药,甚至连西药的功用也不甚了解,就那样随众而已,不是中医不行,中医是以自然为原理,合五行之道,世间之物皆在其中,怎么会治不好呢?
谢了!本草纲目。人,绝对不能把它看做是传统文化中的一本书。为什么?因为,它是人与科技创世体系中的至关重要的要典!而非药典也!为什么?因为,人与科技来地球白手起家的创世,本草纲目,功不可没!人与科技的未来,终将离开地球去异地寻找生存之道,本草纲目_将是_第一批宇航员的异地求生必备手册。否则,第一批登陆者,建设者的生存,将是最致命的问题。知道为什么吗?呵呵,人与科技无论如何的伟大,人与科技也不可能把地球上积累的家底全部带走。也没有这个能力。人与科技异地推行因地制宜,求生存。离不开华夏人文中的精华典故。趁现在天恩还在,本草纲目,应该编译出世界各种[_a***_]版本,或者全世界推行中国语。达至***具备_图文并茂_本草纲目。届时_人与科技行走在宇宙天地间,将轻松愉快很多。待天恩不在时,人与科技再在说什么,都来不及了!
注:本草纲目,创世手册!点到为止,爱信不信!
有人说中国历史上没产生科学,那中华民族为何还是那么兴旺发达呢?
没有科学?这是最大的错误,鲁班应该是物理学科、机械学科的鼻祖,墨子(墨翟)也是其中的佼佼者。只不过秦始皇焚书坑儒,唯法家独行,导致大量的书籍被焚。到了汉朝以后,更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除儒术以外的,都被定为下九流或者奇淫巧技,因此不被主流社会所认可。
张衡的地动仪,四***明,沈括的《梦溪笔谈》,明朝年间的《天工开物》等等,这一切所有不都是科学为支撑么。只不过因为种种原因,丢失了许多书籍,缺少了有利的证明而已。再说,自百家争鸣以后,很少听到墨家,兵家等所谓了吧。
所以说中国自古以来都是有科学,只不过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再现到书本上而已。
水平有限.共商。 人类的科学技术,在我看来主要是火和电的发现和应用。华夏民族在识火.取火.用火上成就輝煌,用火熟制食物,增進民族健康,熟制技术谁比?用火烧制秦砖汉瓦盖房,造福民众至上世纪末;用火烧制陶瓷器具,貯物盛食,长期领先世界;用火冶炼金属,铸锻器具,犁锄鍬钎用于农耕,刀斧锯刨用于手工制造,刀枪箭戟用于抗敌;研制火药,制造红衣大炮,向热兵器发展;.….中华民族在火的技术开拓和应用,成就了我们的农耕文明,保住了我们是東方陸地的主体民族.几千年历史延续传承。但是,我们在电的认识.生产和应用上太落伍了,几乎没有认识电.生产电和应用电的可能性,这是我们需要深思的,我们正在补课.奋力追赶,前途光明。 在火.电之后,是什么会使人类再上一个大台阶呢?我们當代人.我们的教育.我们***.我们的后人要放开思路.勇敢探索,別再落后。
哪个民族不靠科学能走这么远呢?
中华文明处处闪耀着科学的光辉。
用西方科学观来考察中国古代历史,这种标准本来就不是科学。
我就想问问那些出风头的砖家,你家祖宗如果不懂科学,估计她们连亵裤都不会做吧!
我不同意他们给出的“科学”定义,看不明白。首先,“科学”是理论是一个研究纲领,我不知所说的“实体”指的是什么?其次,“科学”及“科学技术”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我在这里主要强调科学理论而不是科学技术(很多人将二者混为一谈) 现在我来说说“科学”吧,“科学”是一个外来词,它源于西方。什么是“科学”呢?早在十七至十八世纪,人们普遍认为:科学始于对种种事实不抱偏见地任意观察,继而进行归纳推论,以阐明解释关于这些事实的普遍定律,最后通过进一步的归纳得以说明更广泛的通则,即大家说的理论;无论定律或理论最后都要我们将其经验结果与所有观察的事实(包括科学研究着手探讨的事实)相比较以检验其真理的内容。这个定义怎样?看起来还不错(尤其是唯物论者很喜欢的说法)!这叫做“公认的观点”,但若我们仔细想想此观点经不起推敲;人们在观察同一事实中多少都带有自己固有看法,不可能不抱有偏见……;在以后又出现了多种“科学”定义,这里我就不多说了!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位哲人提出了(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可):一切理论都是研究纲领,则科学的研究纲领是1.总是关于自然的知识为标志,是研究纲领;2.总能解释并预测新颖的事实;3.在经验上能被证实或证伪;4.符合科学史;5.进步的科学研究纲领总是代替退化的科学研究纲领。第1、2、3点都好理解,第4点指的是科学的发展逻辑,第5点指的是科学进步。我们为什么要清淅科学的概念,这是因为现在各种理论层出不穷,这些理论为了表现出自已的正确都会表现它是如何如何科学,有些(特别是社会学、经济学方面)的理论还灌以科学的名号。只有明确了什么是科学,才能对它们进行鉴别,去伪存真。
前面我谈到了科学源于西方,而我们只能被动地接受科学理论及其发展的逻辑,搞清楚了这一点就能解释为什么我国在“科学技术”上屡屡获得成功,而在科学理论上没有取得突破、有些领域还落后!也能解释在中国古代没有科学(仅管有些民粹主义者可能会大骂,但这是事实),只有认清了我们的差距才能奋起直追!
有一点必须要搞清楚,那就是科学不等于真理,不是完全正确的!它和《易经》是不同层次的研究,它们之间沒有可比性!
技术和科学是事物的两个方面,技术是现象的应用,科学是研究现象发生的原因,根本不是一回事。
飞机的发明是科学带来的吗?不是!当时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的时候,科学还不足以指导他们的发明,甚至有人证明了密度大于空气的物体不可能飞上天空的。然而,莱特兄弟的飞机成功了!而且,飞机的发明促进了真正的“空气动力学”的产生。***的发明也不是在“质能方程”指导下造成的。首先是两个德国人发现了原子核的链式反应,爱因斯坦怕德国先造出***来,给全世界带来灾难。向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研究***,这件事才把爱因斯坦和***联系起来。就是到现在,也没有人真正的去测量***爆炸的能量是否符合“质能方程”。激光器的发明,和受激辐射理论没有关系,也不是用受激辐射理论指导研究出来的。就是到现在,受激辐射理论也只能用“等效负温度状态”来解释激光器的激发原理。大家知道,绝对温标的负温度是实现不了的,最起码现在还认为是不可能的。怎么可能用实现不了的“负温度”来指导发明呢?
如果非得说科学能促进技术的发展的话,也就是以科学研究的名义,把人都引向技术的研究了,而不是像科学没有建立之前的个人行为。而且使技术研究的人有了生活的保证,而在这之前是没有人用研究技术获得收入来维持生活的。
正因为技术和科学是现象的两个方面,人们很容易混淆它们之间的关系。而且现在有一种现象,很多科学知识很少的人到是相当相信科学,其实,他并不知道多少科学。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呢?就是不清楚科学和技术的区别。
如果科学和技术是一回事,那为什么有很多高学历的人,甚至是博士后连生活的本事都没有啊?这还不是个例。而爱迪生只是个小学生,却成为了发明大王?有的人学了很多科学知识,可是到应用的时候,就觉得空有一身本身,却使不上。技术只讲现象的应用,只要发生现象的条件满足了就行。而科学是研究发生现象的原因的,至于理论上对不对,不影响使用。但科学理论方向性的正确与否,会促进或阻碍技术在这方面的研究。因为人们相信科学嘛,科学理论说不行,就很少在这方面研究了。比如,相对论说光速是物体运动的极限,就很少有人研究怎么超光速的技术了。
如果科学和技术是一回事,各个国家的技术怎么可能会有差异?科学是公开的,而技术的保密的,各个国家技术的差异也足以说明技术和科学不是一回事。
中国古代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但并不影响技术的发展,而且,技术的发展还有其它的原因。
书法如何达到更专业的水平呢?
我的个人理解是:
/、首先要喜欢,喜欢才能做好一件事;
2、要向古人学习,坚持传统;
3.、要实践,勤于练习;
4、要坚持,持之以恒。
学习书法,是寂寞之道,即爱之,则悟之,勤習之!
书法如何达到更专业的水平?
啊……我突然意识到,原来自己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书法专业水平。于是,赶紧写一遍书法口诀: 金石气、屋檐漏、锥画沙用来思考问题。
这三个要求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视角上的旧,高大上的用词就叫做要有古朴的文化沉淀感,粗俗说法就是文物贩子口中的泥土味。
这种美学,尼玛就是个文物贩子的要求。
难怪很多书法家的写字速度极慢,原来磨叽磨叽的描写是在制造金石气、屋檐漏、锥画沙中的效果。就如这个印刷体太新而没吐,需要加工制作一下。
请下加工后的效果,有泥土气了吧。***如这就是专业的书法水平要求,简直是个作孽形为了!
记忆中,金石气是因为吴昌硕而增加的书法要求,而吴昌碩由于长期书写石鼓文,金石气、屋檐漏丶锥画沙都是书写时的自然气息,根本就不是描写磨叽出来的。
不是描写啊,晕……
如何达到更专业的书法境界?
没有一定的书法实践,论更专业,作为一个爱好者实属纸上谈兵。
仅仅能够知其书法水平高的书者,有这不一般书写经历。
那就必有的自己的天赋与后来的勤奋,两者不可缺少,天资天分是书法艺术创作的很重要的条件。
如何更专业,必有学习书法史了解系统的书法发展演变史。懂得书法的各种书体的源流。才有一定的书法基础知识。然后对于书法诸体都有一定的鉴赏力。尤其是对于草书境界的识读与共鸣。
因此有个整体的书法艺术的了掌,才有识别什么是神***,什么是深邃。
因而对于自己创作有着正确的指导意义。更专业的学习书法,专业的创作,达到书法笔画线条的丰满。更有章法布局的安排。另外更重要的是书法脱俗,不再自己的习气野气里徘徊。
现在非专业的理解,一般停留在某方面,不具全面的理解书法的妙境。
这就是专业与非专业的区别,即是系统化,与片面化。
由此如何达及专业,本人认为,自学书法史或有关的美学理论,艺术修养,最重要的是学习古典传统,和当今书法创作经典,借鉴古今,写出自己的笔墨风格。
不可一味拘泥法,要有自己的智慧笔法。才能够可。更专业的书墨呈现给读者。
书法是一门艺术,只有当你的艺术品味提高了,你的书法境界才有可能提高。一是练字,二是读帖。练字是要用心去练的,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把每一个字写好练好,不但要求形似,更重要的是达到神似。读帖那就更有讲究了,除了要用心去读更重要的是觉悟,就是要读帖读出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再回到练字上提高一个认识的层次,指导练字方向和前进目标。
艺无止境。怎样才能达到更专业的书法水平,这是每位书法爱好者所孜孜不倦的追求。结合本人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
我是读小学二年级下册时才正式拜师学艺练习书法,今年也已练习书法几十年了,在地方书协推荐下,虽为省级书协会员,也获过全国性书展奖励二十多项,但我仍不满意我的作品,似乎水平总是提不高,每次发稿时,对自己的作品都有一种不理想的感觉。
尽管如此,我愿把酸甜苦辣与书法爱好者说道说道,也许会对朋友们有所启发。
一是苦练。练书法不能投机取巧,也无捷径可走,书海无涯苦作舟。勤能补拙,我是个笨人,只会用苦办法,那就是勤练加苦练。废纸一米高一米高的堆起来,练习的废纸清了一次又一次,苦练书法的朋友恐怕均有此感。早上起床半小时,午后半小时,晚上入胜前半小时,天天练这是定打不绕。如果得了一本好书帖,那就更是反复练习。
二是苦读。练书之前须苦读。读什么?读帖,默帖,体会研究。书法不是照葫芦画瓢,也不是照猫画虎。书法艺术讲究变化,不变中求变,如果不求变化,您写得越像原帖越槽,因为那是人家的不是您的,人家的变成您的就要琢磨,用心苦读帖,还可找来类似帖比较。同为草书,张旭与王羲之不同,甚至王羲之与王献之也不相同。需要苦读黙帖,才可开悟。
三是氛围。氛围很重要。书房有氛围,到处堆的都是帖,还有各展作品集,笔,墨,纸,砚,尺。朋友有氛围,往来无白丁,多为爱书者,便于谈心得。交流切磋,直来直去,大胆指出别人不足,认真听取别人建议,甚至有时争上几句,有时脸红出汗,有时也被人夸得不知宋大哥贵姓。这是氛围。
四是积极参赛。我订有《书法导报》等书法类刊物,及时获取参赛信息,备战练习,多写几张,甚至十张二十张,从中挑选出比较满意的作品寄过去,要对待起自己,对待起评委,更应对待起观众,观众最有评价权。同时,到展览现场,学习同仁长处,发现自己不足,取长补短。
一点感受,敬请批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民粹书籍推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民粹书籍推荐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