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推荐杨澜书籍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推荐杨澜书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觉得最近太压抑了,有哪些书是看了以后可以让人感到开心和被治愈的?
《开心一笑》、《幽默笑话》,国学经典:《三字经》、《弟子规》、《中庸》、《大学》,《佛经》、《圣经》等宗教书籍,《黄帝内经》也是很好的教人正气正能量的经典著作!
谢邀,如果生活觉得压抑仅仅通过看书来调节情绪我觉得是很难的,因为你很难静下心来认真的去读,不如放下手中的书走出去约约朋友.去一些景点转转,环境会改变你的心态,时间会治疗你的创伤,如果非要看书个人感觉看一些笑话啊或者烧脑一点的能融入其中这样会好很多
作为过来人,说说我的体会。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应该去百度,或者天涯的帖子《你是怎样熬过那些艰难的时刻》,很多很多的小伙伴有好几千条,看看别人写的那些,艰难的时刻,那些痛苦的煎熬。你会发现,世界,不仅仅是你一个人会面对那么多痛苦。众人皆苦,很多比你还惨的的人都熬过了。
第二步,问问你自己的内心,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你低潮。我们都应该学会如何与情绪相处,懂得试问自己的内心,到底是什么事让你痛苦。推荐书籍《新世界》《与神对话》《与神合一》等等,身心灵方面的书。《新世界》这本书里,将压抑,焦虑等情绪,视为小我。因为我们迷失在情绪里,所以我们不能真正的快乐。《新世界》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我看来,是系统介绍了情绪和自我的关系,还有就是佛家的“明心见性”四个字,很少有人说出它到底是什么境界,什么感受,却被它一一描述。
我曾很压抑的时候读过很多禅宗,佛学的书,特别喜欢一句话:你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智慧去面对你的处境。如果你有大智慧,就懂得如何让自己保持开心。
希望你能从书里的大智慧里找到真正解决情绪的办法。
有没有哪本书是详细讲述了中西方文化的区别的?
谢邀。
首先要明确一下,只要谈到”中西方文化“,或是”东西方文化“等宏大词汇的,就都不可能”详细“。动辄就大谈”东西方“如何如何,”中国怎样怎样,外国怎样怎样“来对比的,基本上都是一知半解,对中国了解也不深,对外国了解也不深。
当然,读一些这类著作当做入门,或是印象式的、粗浅的了解,是没有问题的。但想”详细了解“,绝无可能。
文学里有一门学科叫”比较文学“,你越是比较,就会发现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就越是难以比较,找不到太多有意义的共同点。就比如题主所说的”中西方“,西方是什么?德国、法国、英国差别太大了,要想把这些国家攒在一起和中国比较,那就只能谈面上的东西,作为入门或是消遣了。
本书是1922年出版的,晚清以来,中国出现了很多概论,来简单比较东西方文化。梁漱溟这本不仅谈到了这个问题,对东西方做了比较,而且,这也他构建新儒学思想体系的代表作,包括了本体论、认识论、文化观、历史观和***学思想五个部分内容。所以至今仍然具有不俗的价值。
陈平原老师大家都很熟悉了,这本书的重点在于”碰撞“,是从个案的角度,文学的角度,来考察许地山、林语堂、苏曼殊等与国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作家作品,也从东西方文化比较视野出发,对鲁迅、曹禺等人的创作做了比较研究。
邓晓芒先生大家也很熟悉了,这本书是以讲座的形式,具体讲述中西文化的比较,看一看目录,就知道内容了,是以哲学上的比较为基础,谈及了一些文化观念、艺术、法制等方方面面:(一)我们为什么没有真信仰(二)西方***精神探源(三)中西怀疑论比较(四)从康德的道德哲学看儒家的乡愿(五)苏格拉底与孔子的言说方式比较(六)黑格尔辩证法与中西哲学(七)中西艺术精神比较(八)中西生死观比较(九)中西法制思想比较(十)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十一)对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反思。
有的。旅美作家王小平创作的《刮痧》,就详细讲述了中西方文化的区别。可以说,迄今为止,还没有哪本书在最着意表现中西方文化区别和冲突方面,超过《刮痧》的。
1.《刮痧》的创作背景
作家王小平,祖籍上海,1955年8月生于北京。中学毕业后,曾在工厂当过工人、宣传科干事等。1***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历任人民文学出版社[_a***_]、小说组副组长、《文学故事报》主编等。1990年获美国华盛顿美利坚大学文学创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全额奖学金,遂赴美深造,获硕士学位。后进入美国国家广播公司工作,并由此开始其旅美写作生涯。著有长篇小说《白色圣诞》《红色童话》,电影***《刮痧》, 中短篇***集《金戒指》,中篇***《孽缘》,报告文学《曝光》《在纽约的北京人》等。
王小平旅居美国期间,从文人视角对美国社会进行了全方位观察,对中西方文化进行了理性的分析,对中西方文化的区别尤其是冲突方面,用客观的笔触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既写出了中西方文化的本质区别,也展望了两种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
2.《刮痧》反映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冲突
1993年,郑晓龙在导演完《北京人在纽约》后,一直寻求与王小平的再次合作。2001年,《刮痧》由作者本人任编剧、郑晓龙任导演的同名电影推出。电影一首映立刻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也引起了旅美华人的高度关注。作品描写的是美籍华人许大同和他的儿子、妻子、父亲在美国生活的故事。作品以亲情为连线,以文化为指归,多层面地展示了中西文化的冲突。许大同的儿子丹尼斯在游戏中一时兴起打了许大同上司的孩子,许大同要求儿子道歉,儿子不从,他一气之下动手打了儿子。在他看来,这是给老板面子,是尊重朋友,是教子有方。他的父亲对此也深表赞同,说:“当面教子,背后教妻”,“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但是,美国人包括许大同的老板和在美国长大的丹尼斯,却坚决不领这个情,他们斩钉截铁地认为:打孩子的父亲是恶魔,为尊重他人却要打骂孩子的父亲更是不可理喻的。
“刮痧”,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一种民间疗法,但在美国却被视为巫术或陋习,甚至等同于虐待。从中国来的爷爷用“刮痧”疗法为孙子治病,在中国人看来老人“刮痧”的每一个手势都体现了对孙子的关爱和呵护,可是美国的儿童保护组织却将“刮痧”瘀痕视为“虐待儿童的罪证”,愤然将孩子的父母告上法庭。而以保护儿童权益为理由的这场诉讼,居然无视父亲与儿子之间的情感,甚至置事实于不顾,而根据所谓儿童保***强行将亲生父子予以隔离,硬生生地阻断孩子与父母的情感交流。在法庭上,控方律师对中国神话故事《西游记》断章取义,恶意曲解,借以激怒许大同入局的做法,更是令中国读者啼笑皆非。
3.《刮痧》表达出中西方文化互相尊重和融合的愿望
《刮痧》是中国当代文学中描写旅美华人创业奋斗及其心路历程的代表作之一。如果说,此前产生的同类题材作品——《北京人在纽约》,侧重表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刚到美国淘金的中国移民,为争取赖以安身立命的物质条件而创业奋斗的历程,那么《刮痧》则着意表现了在美国立足之后华人在文化生活方面的遭遇和困惑,是一种更深层面的奋斗和挣扎。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之中,我们固然很难判断哪一种文化孰优孰劣,但是碰撞带来的困惑和痛苦是双方都无法摆脱的际遇。作者没有对此做出简单的评判,而是在情景交融的描写中让读者有所发现:将孩子当作私人财产而将爱心施之以打骂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把孩子视为社会财富而强行隔离父子亲情的美国法律规范,岂不都应躬身自省么?也许在双方都经历过这些碰撞的痛苦磨砺之后才能使人感悟:只有互相尊重和彼此包容,才能营造中西文化交融与多民族和平共处的世界。
一些华人在西方国家学习或生活多年后,还是选择回到中国,最主要的原因是,正是由于中西方文化无法融合,互相不能理解的原因。前几年我看了杨澜写的《一问一世界》,她也谈到了她在美国为什么必须选择回国发展的原因。杨澜认为,萦绕在许多飘零智者心头的困境,那就是文化归属。对于身处海外的华人来说,文化归属不是简单的语言问题,它是一套很复杂的体系,是社会环境、群体记忆和个人成长经历的交错绾结。当一种文化占据了一个人最初的认知并形成足够的侵入,那留下的烙印即便时间也难以抹平。杨澜知道她永远不可能用“猪八戒倒打一耙”来和美国朋友开玩笑,因为你解释一个猪八戒,就差不多要把整本《西游记》讲述一遍,就算这样,美国朋友依然不明白那个猪八戒为何要“倒打一耙”;杨澜也不可能用《小兵张嘎》《鸡毛信》的故事来和美国朋友分享童年乐趣,因为当你讲述那些怀揣着时代记忆的故事时,对面的美国人却瞪大眼睛,质疑着儿童参战的合法性。
文化的差异就在于此。不同的生活背景决定了各自想法的迥异,无障碍的语言交流不等于情感的共鸣,这样的共鸣也不可能通过后天的学习实现。作为一个中国人,不管你的平台多么国际化,最终你和你的家庭和亲人,通过共同的文化认同,建立起来的共同情感共同归属才是最重要的,《刮痧》也表达出了这方面的内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推荐杨澜书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推荐杨澜书籍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