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徐光启推荐书籍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徐光启推荐书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纯粹王道外交的特点是什么?
“纯粹王道”外交的内涵是:外交不以追求本国利益为主要目的,而以仁义道德的实现为最大目标,道德并非外交手段,而是外交的目的。
中国古代战略文化与外交思想应一分为三,即以孟子为代表的“纯粹王道”、以荀子为代表的“务实王道””、以韩非子为代表的“霸道”。
“务实王道”外交的内涵是:外交以维护与追求本国利益为主要目的,在追求本国利益同时兼顾道义原则,反对滥用武力,尽量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霸道”外交的内涵则是:迷信武力与唯利是图,只顾本国利益,以争夺霸权与取得霸主地位为外交的最大目的,仁义道德至多只是外交工具而已。
在中国古代外交史上,务实王道占主导地位的时间最长,包括两汉、唐及清朝(1840年前);纯粹王道占主导地位的时间为第二长,包括两宋与明朝,郑和下西洋就属于纯粹王道;霸道外交只在秦、隋、元三朝占主导位置。
明代的外交政策,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纯粹是农耕文明时期的封闭思维的产物。
首先,抛弃了宋元以来中国强大的国际贸易中心地位。改国际贸易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国际秩序,为以朝贡关系为基础的国际关系体系。导致至少在明朝前中期,中国在国际上与各国之间的贸易及金融往来全面中断,完全取消了市场经济。取而代之的是各国进贡,朝廷封赏,这种落后的类似于物物交换的原始交易模式。这是历史的大倒退。
其次,在朝贡关系体系中,明朝朝廷确实是以道德为目标,而非获利为目的。类似于输出XX思想,而不在乎是否在经济上有利,因此,一般来说,封赏的货品价值大大高于各国朝贡商品,在这种物物交换中,明朝以大国身份而处于被动的,被剥削的地位,导致了财政恶化。在张居正为内阁大学士时,朝廷连官员的工资都发不出,只得用各国朝贡的物品代替。
其三,各国由于朝贡获利较大,不断地扩大朝贡物品数量规模,以获取更大收益,进一步恶化明朝财政。在后来不得不限制各国朝贡规模,却因此引发了一系列国际问题。明朝朝廷不探究原因,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问题得不到解决,更是导致国内问题丛生。
其四,在浙江,福建等人多地少,特别是原张士诚统治的吴中地区,由于明初对该地区的惩罚性赋税,人民无法通过土地维生,只能通过做生意才能够生存。朝贡体系取消市场经济,导致这部分人民只好出海当海盗,这也是倭寇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
因此,这种外交政策,在自己人看来,是天朝上国的大方大气,在其他人看来,是钱多人傻。
明朝外交
在中外关系史和海外贸易史上,明代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朝代,它有着不同于以往的朝贡体制和贸易体制,因而也衍生出了不同于以往朝代的对外贸易管理机构。明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此时的中外交往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明太祖朱元璋立国之后,以恢复华夏“正统”为己任,认为和平稳定的内外环境是明王朝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保证,从而制定了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和“厚往薄来”的外贸
基本信息
明朝(公元1368-1644年)的对外交往活动频繁,在贸易制度的制定上,为满足经济交流的实际需要,真诚欢迎各国前来贸易。对于外来船只带来的货物,除了官府进行******购之外,也允许民间通过固定的集市进行交易。另一方面,明朝也主动派遣使团到邻近各国访问。东到日本、高丽,西到波斯湾、红海一带,北到蒙古大漠,南到南洋诸岛,中国的丰饶富足、强盛的国力对这些地区都产生了巨大影响。[1]
明朝立国之后,以恢复华夏正统为己任,一改元朝威服天下的政策,奉行“以德睦邻和谐周边”的外交政策,修复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在这种背景下,大量的外交使节奉命出使,他们跋山涉水、受尽磨难,为明朝外交的盛况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其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外交使节,如永乐时期多次下西洋的郑和,五次出使西域的陈诚等等。研究明朝的外交史,外交使节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了解明朝的对外政策以及与周边国家的交往情况都有很大帮助。[2]
明朝中国民间和官方已经同时展开对西方科技思想书籍的大规模翻译。我们把林则徐,魏源看成是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其实比他们早两个世纪,徐光启等一大批明朝知识分子已经把视野转向世界,并且认识到中国以后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西方列强。徐光启说:“今之建贼,果化为虎豹矣,若真虎豹者,则今之闽海寇夷是也”。也就是说,虽然那时关外的建州满人虽然是明朝的大敌,但象徐光启、崇祯皇帝那样的人已经知道西方将是中国更凶恶的敌人,因此在内忧外患之中还不忘加紧引进西方科技。 [3]
明朝,中国人不仅走了出去,而且还独占中国近海以及东南亚的海上霸权,确保了祖国的海上安全。更为关键的是,由于我们不仅没有关上国门,而且还走了出去,这样使我们的航海与军事技术都始终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徐光启推荐书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徐光启推荐书籍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