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书籍礼记推荐语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书籍礼记推荐语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保存中国古代礼仪最完备的书?
是《礼记》。
《礼记》原本四十六篇,始于《曲礼》,终于《丧服四制》,但因《曲礼》、《檀弓》、《杂记》三篇内容过长,所以大多版本将其分为上下篇,故有四十九篇之说。
《礼记》按照所述内容可分为:
1、阐述周礼的意义,如《曾子问》、《礼运》、《祭统》、《礼器》、《郊特牲》、《内则》、《学记》、《乐记》、《祭法》、《问丧》等。
2、记礼节条文,补他书所不备,如《曲礼》、《玉藻》、《檀弓》、《大传》、《丧服小记》、《少仪》、等。
3、解释《仪礼》之专篇,如《冠义》、《乡饮酒义》、《昏义》等。
专讲礼的儒家经典?
是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孔子的七十二***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原本四十六篇,始于《曲礼》,终于《丧服四制》,但因《曲礼》、《檀弓》、《杂记》三篇内容过长,所以大多版本将其分为上下篇,故有四十九篇之说。
上季礼记中关于勤学好问的名句。?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注释:《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论语》的注本有哪些推荐的?
古代:
(1)《论语注疏》——即何晏集解、邢昺疏,在《十三经注疏》中,除武英殿本外,其他各本多沿袭阮元南昌刻本,因它有《校勘记》,可以参考,基本文文字出现于《校勘记》的,便在那文字句右侧用小圈作标识,便于查考。
(2)《论语集注》——宋朱熹(1130—1200年),从《礼记》中抽出《大学》和《中庸》,合《论语》、《孟子》为《四书》,自己用很大功力做《集注》。固然有很多封建道德迂腐之论,朱熹本人也是个客观唯心主义者。但一则自明朝以至清末,科举考试,题目都从《四书》中出,所做文章的义理,也不能违背朱熹的见解,这叫做“代圣人立言”,影响很大。二则朱熹对于《论语》,不但讲“义理”,也注意训诂。所以这书无妨参看。
(3)刘宝楠(1791—1855年)《论语正义》——清代的儒生大多不满意于唐、宋人的注疏,所以陈奂(1786—1863年)作《毛诗传疏》,焦循(1763—1820年)作《孟子正义》。刘宝楠便依焦循作《孟子正义》之法,作《论语正义》,因病而停笔,由他的儿子刘恭冕(1821—1880年)继续写定。所以这书实际是刘宝楠父子二人所共著。征引广博,折中大体恰当。只因学问日益进展,当日的好书,今天便函可以指出不少缺点,但参考价值仍然不少。
现代
(1)程树德《论语集释》
(2)杨树达(1885—1956年),《论语疏证》。这书把三国以前所有征引《论语》或者和《论语》的有关资料都依《论语》原文疏列,有时出己意,加案语。值得参考。
(3)杨伯峻《论语译注》。他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不但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更是普通读者了解《论语》的一本入门参考书。
(4)钱峻《论语浅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书籍礼记推荐语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书籍礼记推荐语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